马兰

本品为菊科马兰属植物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Bip.[Aster indicus L.,Boltonia indica Benth.,Asteromaea indica (L.)Blume]。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注:裂叶马兰Kalimeris mongolica(Franch.)Kitam.[Aster mongolicus Franch.]功效与马兰同。
汉语拼音:Mǎ Lán
别名:紫菊(《本草拾遗》),阶前菊(《履巉岩本草》),鸡儿肠、马兰头(《救荒本草》),竹节草(《摘元方》),马兰菊(《医林纂要,),蟛蜞菊(颂问本草》),鱼鳅串(《草木便方》),红梗菜(《本草正义》),田边菊(《广州植物志》),田菊(《福建民间草药》),毛蜞菜(《闽南民间草药》),红马兰、马兰青(《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路边菊、螃蜞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蓑衣莲、灯盏细辛(《云南中草药》)。
英文名:Indian Kalimeris Herb, Herb of Indian Kalimeris
功效与作用:治疗慢性气管炎: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研末掺或煎水洗。
性味:辛、苦,寒。
归经:①《纲目》:"入阳明血分。"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配伍经验:兰花桃仁茴香木香青皮山茱萸吴茱萸橘红蒺藜川楝子海藻牛膝槟榔菊花黑牵牛鹅不食草桃花土牛膝酒酿苦楝子
相关方剂:家传茱萸内消丸、疏风安胎汤、牛膝兰草酒、香干马兰碎、活络药水、马兰汤、逡巡酒、秘传茱萸内消丸、加味茱萸内消丸马兰膏

马兰性状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着生多数浅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髓。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椭圆形或披针表,被短毛,有的于枝顶可见关状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结果。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有毛。气微,味淡微涩。

马兰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约0.123%,油中含乙酸龙脑酯、甲酸龙脑脂、酚类、二聚戊烯、辛酸、倍半萜烯、倍半萜醇等。

马兰原形态

马兰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茎有匍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叶互生;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cm,稀达10cm,宽0.8-2cm,稀达5cm,先端钝或尖,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关裂片,两面或上面具疏微毛或近无毛,薄质;上面叶小,无柄,全缘。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mm,长4-5mm;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长圆形,长达4mm,先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具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mm;舌片浅紫色,长达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管部长约1.5mm,被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毛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0月。

马兰资源分布

多生于低山区、平坝或丘陵的潮湿地带。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

马兰各家论述

1.《纲目》:马兰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

马兰附方

①治吐血:鲜白茅根四两(白嫩去心),马兰头四两(连根),湘莲子四两,红枣四两。先将茅根、马兰头洗净,同入锅内浓煎二、三次滤去渣,再加入湘莲、红枣入罐内,用文火炖之。晚间临睡时取食一两。(《集成良方三百种》)

马兰药理作用

马兰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特有镇咳作用;并有抗惊劂及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眼作用。对小鼠有弱的镇痛作用[1]。

马兰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马兰鲜草4两或干品2两,洗净后加水200毫升,煎煮过滤,浓缩至45毫升加糖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15毫升,6天为一疗程。治疗328例,痊愈5例,显效67例,好转167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2.9%。马兰的镇咳作用较好,对祛痰、平喘、消炎也有一定效果。服药后仅极少数在1~2天内出现上腹不适、胸闷、呕吐等副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