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刀

为竹蛏科动物长竹蛏的贝壳。全年均可捕捉。采集后洗净,去肉,晒干。
汉语拼音:Mǎ Dāo
别名:蜌(《尔雅,),单姥(《李当之药录》),齐蛤(《吴普本草》),马蛤(《别录》),竹蛏(《医林纂要》)。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uneopsis capitata(Heude)2.Lanceolaria grayana(Lea)
功效与作用:散结消痰;通淋除热;凉血止血;平肝熄风。主瘿瘤;痰饮;淋病;崩漏;吐血;衄血;眩晕;耳鸣
用法用量:内服:煅研末,5-15g;或煎汤,15-50g。
性味:味咸;性凉
归经:肺;肾经
配伍经验:大黄龙胆海藻昆布

马刀采收和储藏

秋季捕捞,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马刀原形态

1.巨首楔蚌,楔蚌中较大的一种,一般壳长约70mm,壳高约35mm,壳宽约25mm。壳质厚而坚硬。贝壳前部极膨大,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因此外形呈长三角楔状。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方有一凹陷,约位于壳中。壳顶位于背缘前端,高而膨大,常呈破蚀誊宙表面棕褐色,具有同心圆有生长线。铰合部发达,左壳具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前拟主齿呈片状,后拟主齿呈三角锥状,顶部有细的裂纹,2枚侧齿细长而平行;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状的前拟主齿和1枚侧齿,其后拟主齿只留有痕迹。
2.短褐矛蚌,壳长达170mm,壳高44mm,壳宽39mm。壳坚厚,略膨胀,两侧不对称,狭长,呈长矛形。长度为高的4-5倍。壳顶部稍膨胀,低于背缘,常被腐蚀,靠近前端,在贝壳全长1/10处。前缘钝圆,前背缘直,后背后缘在壳长1/2处渐向下 斜,腹缘直,中部稍凹后缘略圆或锐角。小月面长形,发达。壳面灰褐色,生长纹细致。贝壳中部的生长纹间具有排列整齐的粗短颗粒形纵褐。并在壳顶处有锯齿状纵褐,故称短褐矛蚌。铰合部发达,左壳具有2枚略呈三角锥形的拟主齿,2枚长刃状的侧齿;右有2枚拟主齿,1枚侧齿。

马刀资源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分布黄海、渤海、南海一带。

马刀各家论述

1.《本经》: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
2.《别录》:除五脏间热,肌中鼠鼷,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
3.《纲目》:消水瘿,气瘿,痰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