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干燥。
汉语拼音:Mǎ Dōu Línɡ
别名:马兜零(《蜀本草》),马兜苓(《珍珠囊》),兜铃(《本草述钩元》),水马香果(《江苏植药志》),葫芦罐(《东北药植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英文名:FRUCTUS ARISTOLOCH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2.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et Zucc.
功效与作用: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主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肠热痔血;痔疮肿痛;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用药禁忌: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配伍经验:甘草杏仁白皮桔梗葶苈款冬花麻黄陈皮茯苓紫菀人参桑白皮五味子知母防己麦冬阿胶半夏百合桑根
相关方剂:芎归定喘汤、八味降压汤加减小青龙汤定喘款气丸阿胶散、行水膏、兜铃丸、清肺膏、法制肺露海螵蛸散

马兜铃性状

(1)北马兜铃蒴果卵圆状倒卵形,长3-5cm,直径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痕;果柄 细,长2-6cm;表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由棱线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细脉纹。果实轻而脆,易裂为6瓣,果皮内表面平滑而带光泽,有密的横向脉纹;果实分6室,种子多数,平叠整齐排列。种子扁平而薄,钝三角形或扇形,长6-10mm,宽6-12mm,边缘有翅,淡棕色。气特殊,味微苦。(2)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背缝线纵棱较平直。种子宽略大于长,心形。以个大、黄绿色、不破裂者为佳。

马兜铃炮制

马兜铃:搓碎去筋,筛净泥土。蜜兜铃:取净马兜铃,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马兜铃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兜铃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马兜铃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甲苯-醋酸乙酯-水-甲酸(20:10: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马兜铃采收和储藏

9-10月采摘,晒干。

马兜铃化学成分

马兜铃的果实含水溶性季铵类生物碱、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等。种子含马兜铃碱(aristolochine,C32H32O13N2)、马兜铃酸、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及木兰碱(magnoflorine)

马兜铃原形态

1.北马兜铃 草质藤本。叶纸质;叶柄柔弱,长2-7cm;叶片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长3-13cm,宽3-10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扩展,边全缘;基出脉5-7条。总状花序有花2-8朵生于叶腋;花序梗和花序轴极短或近无;花梗长1-2cm,小苞片卵形,具长柄;花被长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呈一长管,内面具腺体状毛,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有时边缘下翻或稍2裂,另一侧渐扩大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具延伸成1-3cm线形而弯扭的尾尖,黄绿色,常具紫色纵脉和网纹;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状圆环。朔果宽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6.5cm,先瑞圆形而微凹,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便下垂,随果开裂。种子三角状心形,扁平,有小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马兜铃 草质藤本。根圆柱形。茎柔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l-2cm,柔弱;叶片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先端钝圆或短渐尖,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下垂或稍扩展;基出脉5-7条,各级叶脉在两面均明显。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便长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长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成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内面有腺体状毛;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钝;花药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于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头状凸起,裂片先端钝,向下延伸形成波状圆环。蒴果近球形,先端圆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时由基部向上沿空间6瓣开裂;果梗长2.5-5cm,常撕裂成6条。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线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马兜铃资源分布

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甘肃、江西、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产。

马兜铃各家论述

1.《纲目》:马兜铃,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2.《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l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痿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马兜铃附方

①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却壳,酥半两,入碗内拌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炙)。二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简要济众方》)

马兜铃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1.1.止咳作用:1.1.1.从小鼠食道给磷酸可待因60mg/kg、马兜铃50%乙醇浸液浓缩液10g/kg(2g/ml)及同体积水,连续给药3日,于末次给药1小时恒压(0.5kg/cm)喷雾浓氨水(25-28%)刺激一定时间后,观察l分钟内出现3次典型咳嗽为阳性反应。以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喷雾时间(EDT50)为指标,实验按序贯法进行。马兜铃组EDT50为70.37,相对EDT50(R值)为172.48%,可待因组EDT50为67.13,相对EDT50为163.50%。已知R值>130%,有镇咳作用,R值>150%,有明显镇咳作用。表明马兜铃对氢氧化铵喷雾引咳法模型有明显镇咳作用,作用强度与磷酸可待因相当。

1.1.2.0-3.3kg猫,用3%戊巴比妥钠按30mg/kg的剂量腹腔麻醉。方波刺激器,发出频率40次/s,脉冲宽度0.5ms,振幅2.4v,连续刺激喉上神经5s,两次刺激时间间隔3分钟。共刺激3次,测出该猫的平均咳嗽次数。分别从食道给马兜铃5g/kg及同体积水,l小时后同法测其平均咳嗽次数。给药前后咳嗽数之差为2.413±0.83(P<0.05),说明马兜铃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咳的自身比较具有明显镇咳作用。

1.2.平喘作用: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试验证明1%浸剂可使其舒张,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马兜铃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显着抑制0.5ml组胺(10g/ml)致痉的豚鼠离休气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1.3.祛痰作用:用测定麻醉兔呼吸道粘液分泌的方法证明口服马兜铃煎剂(1g/kg)有微弱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苑及天南星。

2.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大鼠用乌拉坦腹腔注射轻度麻醉后,仿Kersten法测鼠脚血压,从食道给马兜铃10g/kgx2日,于给药后1.5小时,测各鼠血压,结果马兜铃对正常大鼠血压无明显的降压作用。

3.抗炎作用:3.1.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马兜铃10g/kg对20ul/只皮内注射组胺(50ug/ml)的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2.对大鼠炎性渗出和增生的影响:马兜铃不能抑制由巴豆所致的炎性渗出和增生。

3.3.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增生的影响:马兜铃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组织增生无明显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体外试验马兜铃水浸剂(1:4)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鲜北马兜铃果实及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实的作用比叶强,除去鞣质后仍然有效,加热后抗菌作用减低或丧失,对绿脓杆菌无作用。

马兜铃临床应用

马兜铃具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较早期的高血压病

制剂及用法各地不尽相同,疗效亦略有差异。㈠醇浸煎剂:取马兜铃1斤捣碎,加入20%乙醇溶液3000毫升,置于密闭瓦罐中,时加振荡,浸渍1周后连罐嫩煮2/J埘,加压过滤,得药液约lOoo毫升,待凉后加入1/lO量的95%乙醇,摇匀备用。每毫升约含生药0.5克。视病情轻重每日用12~20毫升,分3次食后服。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共121例,一般在服药5~15天后,血压即见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28/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着降低(21毫米汞柱以上)的29例(占24%),轻度降低(11~20毫米汞柱)的60例(占49.6%),合计有效降压率为73.6%。Ⅰ及Ⅱ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病人为佳。服药后降压曲线呈缓慢下降,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动状下降。同时有3/4患者的临床症状(头昏、头痛、心悸、失眠等)得到显著改善或消失。停药后,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药20天至数月后即有回升趋势,但所达到的高度较治疗前为低;如再继续服药,仍可迅速见效。服药期间除少数病例有恶心感、腹泻、食欲减退外,未见其它副作用。经验认为,醇浸煎剂每日量以15毫升较为适宜,血压显著下降后仍应继续服药至少两周以上,长期服用亦不产生任何严重副作用。㈡流浸膏:每500毫升含生药1斤。开始每日3次,每次2毫升,以后可逐渐增至5毫升。观察32例,经1个月左右治疗,平均降压26/15毫米汞柱,其中舒张压显著减低和轻度减低(标准同前)的分别占34.4%和25.0%,合计降压有效率为59.4%。一般于7~14天出现降压效果。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尚不够完全满意,多数仍须结合其它方法随症治疗。服药后除个别病例发生恶心外,大多无不良反应。㈢煎剂:每日用马兜铃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分3次食后服。37例患者服药15~25日后,舒张压显著下降者10例,轻度下降9例,无效16例,平均降压28/13毫米汞柱。停药后一部分病人血压一度回升,短期内均自然平复。观察时间最长者278日,血压未见回升。大部分病人症状亦有改善,其中以头痛、头昏改善最为显著。副作用主要为胃纳不佳和软弱,但多不影响治疗。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