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汉语拼音:Jú Huā
别名: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英文名:FLOS CHRYSANTHEMI
功效与作用:1.治疗冠心病: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 ,其中显效43.3% ,改善86.7% ,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 ,其中显效18.8% ,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制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ml。每日2次,每次25ml。2个月为一疗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入肺、肝经。
用药禁忌: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配伍经验:防风甘草甘菊地黄当归川芎羌活黄芩茯苓细辛荆芥黄连蒺藜人参枸杞子薄荷白芷木贼白术石膏
相关方剂:仁熟散大补延龄膏白玉锭、皮炎液、养荥酒、打老儿丸肝脾两补汤换骨酒润肺止嗽方决明子汤

菊花性状

(1)毫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菊花炮制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菊花鉴别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尖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菊花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菊花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绒毛。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或阔楔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面密被白绒毛;叶柄有浅槽。头状花序顶生成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菊花资源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菊花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菊花附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卅穹各三钱。为未。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③冶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未,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未)一斤,甘菊花(未)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丸斗许,将前药未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熟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伯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未,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⑨治疗: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菊花药理作用

①抗病原体作用

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4)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外还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体作用。

②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刚、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内注射组织胺之局部台盼蓝之扩散较小,显示其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当芦丁2.5毫克之效力。

菊花临床应用

①治疗冠心病

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全钱,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