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

为菊科植物小甘菊的全草。
汉语拼音:Gān Jú
功效与作用:清热祛湿。主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4g。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配伍经验:菊花防风甘草地黄羌活细辛当归茯苓人参川芎羚羊角荆芥黄连蔓荆子枸杞子黄芩枳壳蒺藜石膏附子
相关方剂:仁熟散地芝丸、新定羚羊舒痉汤、蔓荆子散枸菊丸归睛散老君益寿散、三花五子丸、调中畅脾膏皂角圆

甘菊性状

主根细。茎自基部分枝,被白色绵毛。叶灰绿色,叶片长圆形或卵形,长2-4cm,宽1-1.5cm,二回羽状深裂,先端裂片卵形至宽线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叶柄长,基部扩大。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至几无毛;总苞片草质;花托凸起,锥状球形;花黄棕色,气香,味微苦、涩。

甘菊原形态

小甘菊 二年生或多所生草本,高5-20cm。茎直立或斜生,被灰白色绵毛。叶柄长,基部扩大;叶片矩圆形或卵形,长3-4cm,宽1-1.5cm,羽状深裂,裂片2-5对,每个裂片又2-5浅裂或深裂,先端小裂片卵形或宽条形,先端钝或渐尖,全部叶片被灰白色绵毛至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长4-16cm的梗上;总苞直径7-12mm,被疏绵毛或几无毛;总苞片3-4层,草质,外层总苞片条状披针形,边缘几无膜质,内层总苞片短于外层的一倍半,条状矩圆形,边缘宽膜质;花托明显凸出,锥状球形;花黄色,全部筒状,具5齿裂。瘦果长1.8-2.2mm,无毛,具5条从肋,先端具长约1mm的膜质小冠,小冠,小冠5浅裂。花、果期4-9月。

甘菊生态环境

生于低山区多砾石的山坡上。

甘菊资源分布

分布于甘肃、新疆及西藏等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