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 Areca catechu L. 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汉语拼音:Bīnɡ Lɑnɡ
别名:仁频(《上林赋》),宾门(李当之《药录》),宾门药饯(《南方草木状》),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槟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宁极《药谱》),大腹子(《岭表录异》),大腹槟榔(《本草图经》),槟榔子(《纲目》),马金南(《花镜》),青仔(《中国树木分类学》),槟榔玉、榔玉(《中药志》)。
英文名:Areca Seed, Betel Nut
功效与作用:1.治疗绦虫病 :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数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但亦有报告 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成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 14例,无效4例。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常用量为60-100g,但也有用至120g或更多的。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ml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ml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g。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g,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人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着,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用药禁忌:气虚下陷慎服。①《食疗本草》:"多食发热。"②《本草经疏》:"病属气虚者忌之。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③《本经逢原》:"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
配伍经验:木香陈皮甘草茯苓枳壳当归大黄人参白术厚朴半夏附子豆蔻青皮三棱赤茯苓沉香干姜黄连生姜
相关方剂:鸡鸣散化积丸白姜散、治痢丸、加味左金丸、治痢保和丸、国公酒、桃仁煎丸、芍药汤神妙列仙散

槟榔性状

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槟榔炮制

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槟榔鉴别

(1)取新磨粉末约0.5g,加水4-5ml及5%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铝钾试液1滴,即现浑浊或沉淀,放置片刻镜检,可见红色四面体小方晶或球状结晶产生。(检查按榔碱)(2)薄层色谱取本品细粉1g,加氨水救滴及乙醚10ml冷浸提取,提取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液。另以槟榔碱为对照品。取上述2种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畦胶H薄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开,碘化钾试液显色,样品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的橙红色斑点。

槟榔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槟榔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及少量的槟榔次碱(arecaidin),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均与鞣酸(tannic acid)结合形式存在。还含鞣质约15%,内有右旋儿茶精(catechin),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A-1,B-1和B-2以及称为槟榔鞣质(arecatannin)A、B的两个系列化合物,这两个系列均系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五聚体。又含脂肪约14%,基中主要脂肪酸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少量的今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等。还含氨基酸,主要有脯氨酸(proline)占15%以上,以及色氨酸(TCMLIByptophane),蛋氨酸(methionine),酷氨酸(tyrosine),精氨酸(argi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等。另含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蔗糖(sucrose),槟榔红色素(areca red)及皂甙等。

槟榔原形态

乔木,高10~18米,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米,光滑,叶轴3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叶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毫米,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毫米。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槟榔资源分布

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槟榔各家论述

①《用药心法》:"槟榔,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槟榔附方

①治寸白虫: 槟榔二七枚。 治下筛。 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 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 (《圣惠方》)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 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 (《方脉正宗》)④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 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脉正宗》)⑤治心脾疼: 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 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 兼治蛔厥,心腹刺痛。 (《伤寒总病论》槟榔散)⑦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 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 (《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⑧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 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⑨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⑩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11)治五淋: 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博济方》)(12)治脚气冲心: 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 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凋,只作一服,无时服,(《简要济众方》)(13)治脚气累发,渐成水肿不消: 大腹子。 滚汤磨汁半盏,食前服,日二次。服二月。 (《本草汇言》)(14)治痰涎: 槟榔为末。 白汤点(服)一钱。(《御药院方》)(15)治醋心: 槟榔四两,橘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16)治乌癞: 大腹生者二枚,如无生者,干者亦得,用皮全者,勿令伤动。以酒一升浸,缓火熬令酒尽药干,捣罗为末,炼腊月猪膏,调和如膏敷之。 (《圣济总录》大腹子膏)(17)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 槟榔水磨,以纸衬,晒干,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18)治口吻生白疮: 槟榔二枚。烧灰细研,敷疮上。(《圣惠方》)(19)治盯耳出脓: 槟榔研末吹之。 (《鲍氏小儿方》)(20)治丹毒从脐上起黄肿: 槟榔,为末,醋调涂。 (《续本事方》)(21)治金疮: 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经验方》)(22)治阴毛生虱: 槟榔煎水洗。 (《本草备要》)

槟榔药理作用

①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与雄黄、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剂给小鼠灌服,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与萱草根、黄连及广木香一起用于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则无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③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槟榔临床应用

①治疗绦虫病

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致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但亦有报告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或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14例,无效4例。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常用量为60~100克,但也有用至120克或更多的。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克。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克,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致数小时不等。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著,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②治疗姜片虫病

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最快者为15~40分钟。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③治疗鞭虫病

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克,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根据20例大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另报告2例均治愈。

④治疗蛲虫病

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⑤治疗钩虫病

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氧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克。槟榔煎浓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肝脏有实质病变,盱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⑥治疗蛔虫病

有效率为40~68%。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克,10~13岁50克,7~9岁40克。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1剂,可提高疗效。

⑦治疗青光眼

用槟榔片制成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