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汉语拼音:Chì Fú Línɡ
别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英文名: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功效与作用: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性味:甘;淡;平
归经:入心、脾、膀胱经。
用药禁忌: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配伍经验:茯苓甘草人参陈皮白术槟榔半夏枳壳当归白皮赤芍麦冬赤芍药木通黄芩木香防风大黄柴胡地黄
相关方剂:藿朴夏苓汤大沉香尊重丸、消痰饮丸、马毛散、使君子地黄丸、五淋散乌犀角丸黄连胃苓汤莽草丸滑石通关散

赤茯苓性状

本品为大小不一的方块,长宽4-5cm,厚0.4-0.6cm ,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气微,味淡。

赤茯苓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赤茯苓原形态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赤茯苓生态环境

生于松树根上。

赤茯苓资源分布

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赤茯苓各家论述

1.《药性论》:破结气。

赤茯苓附方

①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鸡峰普济方》茯苓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