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子

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9~10月间种子成熟,果皮变紫黑色时采摘,晒干或用微火烘干,即为使君子,一称"壳君子"。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汉语拼音:Shǐ Jūn Zǐ
别名:留求子(《南方草木状》),史君子(侯宁极《药诺》),五梭子(《药材资料汇编》),索子果(《南宁市药物志》),冬均子、病柑子(《中药材手册》)。
英文名:Rangooncreeper Fruit, Fruit of Rangooncree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isqualis indica L.
功效与作用:杀虫;消积;健脾。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捣碎入煎;或入丸、散;去壳炒香嚼服,小儿每岁每日1粒-1粒半,总量不起过20粒。
性味:味甘;性温;小毒
归经:入脾、胃经。
用药禁忌:服药时忌饮热茶。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等反应。《纲目》:忌饮热茶,犯之即泻。《本草经疏》:忌食热物。《本草汇言》:脾胃虚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则发呃。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配伍经验:黄连木香槟榔芦荟芜荑胡黄连陈皮神曲茯苓甘草青皮白术麝香豆蔻人参麦芽雷丸肉豆蔻三棱莪术
相关方剂:化虫散、芦荟开胃汤、布袋丸加味胡黄连丸、取癖丹、大黑丸止带汤君子饼、驱蛔汤1号、肥儿丸

使君子性状

干燥果实长卵形或椭圆形,具5条纵棱,两端尖,形如棱状,长2.5~4厘米,直径1.5~2厘米。外壳黑褐色或紫黑色,平滑,微有光泽;质坚硬,体轻,不易折断。切断面五角星形,棱角部皮较厚。内藏种子一粒。种仁狭纺锤形,长1.8~2.6厘米,直径0.6~1厘米。种皮灰白色,有黑灰斑块,质薄,易剥离而露出黄色的子叶,表面有多数纵皱纹。子叶2片,肥厚,边缘不整齐,胚根不明显。气微香;炒熟后较显着,味淡。以个大、颗粒饱满、种仁色黄、味香甜而带油性者为佳。

使君子炮制

使君子仁:除去外壳,取净仁。炒使君子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气,取出,放凉。

使君子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由大形薄壁细胞组成,内含棕色

使君子采收和储藏

栽后3年开始结果。8月以后,当果壳由绿变棕褐或黑褐色时采收。用竹竿击落果实,晒干或烘干。

使君子化学成分

种子含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acid)[1],使君子氨酸钾(potassium quisqualate),甘露醇(D-mannitlo)[2];脂肪油23.9%,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5%,棕榈酸(palmitic acid)29.2%,硬脂酸(stearic acid)9.1%,油酸(oleic acid)48.2%,亚油酸(linoleic acid)9.0%等脂肪酸;并含甾醇,以植物甾醇(phytosterol)为主[3]。

使君子原形态

藤状灌木,嫩枝幼叶具黄色柔毛。叶对生,长圆形或长圆妆披针形,长4.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呈心脏形,全缘,老叶下面,尤以叶脉及边缘处存留柔毛;叶柄长5~15毫米,下部有关节。叶落后关节以下部分成为棘状物;穗状花序生于枝条的顶端,下垂,略有芳香;每花下具有苞片1枚,披针形或线形,脱落性;萼筒细管状,伸出于子房上,长约6厘米,先端5裂齿,短三角形,有柔毛及腺毛;花瓣5,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1厘米,先端圆,基部宽楔形,与萼齿互生,蕾呈紫红色,而被覆盖的1/2部分呈白色,开放后渐转紫红色;雄蕊10,排成上下两轮,花丝着于萼筒,上轮5枚外露;雌蕊1,子房下位,圆柱状纺锤形,有5纵枝,具柔毛及腺毛,花柱细长,外露,下部与萼筒合生,柱头短。果实橄榄状,长2.5~4厘米,黑褐色或棕色,有5棱。花期5~9月。果期6~10月。

使君子资源分布

生于平原灌木丛或路旁。分布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广东海南岛等地。主产四川、广东、广西。此外,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亦产。

使君子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凡杀虫药多是苦辛,惟使君、榧子,甘而杀虫,亦一异也。凡大人小儿有虫病,侵晨空腹食使君子仁数枚,或以壳煎汤咽下,次日虫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此物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
2.《本草经疏》:使君子,为补脾健胃之要药,小儿五疳,便浊泻痢及腹虫,莫不皆由脾虚胃弱,因而乳食停滞,湿热瘀塞而成,脾健胃开,则乳饮自消,湿热自散,水道自利,而前证俱除矣。不苦不辛,而能杀疳蛔,此所以为小儿上药也。
3.《本草正》:使君子,凡小儿食此

使君子附方

①治小儿蛔虫咬痛,口吐清沫:使君子(去壳)为极细末,用米饮调,五更早空心服。(《补要袖珍小儿方论》使君子散)

使君子药理作用

①驱虫作用

在体外试验中,使君子对猪蛔、蚯蚓、蚂蝗均有较强的驱除效能,并认为早年报告使君子无驱虫效力,乃因药品过于陈旧之故。用猪蛔首部描记法,证明使君子仁的提取物,在体外确有麻痹猪蛔首部的作用。并证明其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甲醇中亦溶之,石油醚不溶,氯仿及纯乙醇似亦不溶。至于其驱虫有效成分究是何物,尚有争论。早期有人多方证明使君子对蚯蚓的作用可由其中所含之钾盐说明之,但钾盐对猪蛔并无作用,以蚯蚓作驱虫试验,实不可靠。曾从使君子中提取使君子酸钾,认为系驱虫的有效成分,但遭到怀疑,因为一则仅在蚯蚓身上有效,二则使君子酸的钠盐即使对蚯蚓也并无作用。后来试验使君子酸钾在玻管中对整体猪蛔有抑制现象,但作用较弱。在临床试验中,亦证明使君子酸钾的驱蛔能力与新鲜使君子仁的效力相近,而逊于山道年。亦有报告其中所含的吡啶与驱虫作用有关。另报告使君子固定油与蓖麻油混合剂对动物与人排虫率高,且无显著副作用(如呃逆、呕吐)。

②其他作用

使君子粉剂对自然感染的鼠蛲虫病有一定的驱蛲作用。与百部粉剂合用,效力较单用时好,且对幼虫亦稍有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使君子临床应用

①治疗蛔虫病

使君子用于驱蛔,近代作了较多观察,但结果不尽一致。据数十例至数百例的报告,服药后的排虫率自30左右至86%不等,大便复查虫卵阴转率一般约在30~40%上下,但亦有低至15.4%的。有人认为服药后多数患者蛔虫不能1次驱净,有重复用药的必要;但也有指出,反复用药并无多大裨益。用法:使君子仁(生仁或炒至香脆)嚼碎吞服,或然干研末开水送服,亦可制成煎剂服用。每日1决于空腹时或食后2小时左右服下,或每日2~3次分服,或连服2~3日。部分病例服后曾加服泻剂。剂量:有按每岁1粒服用的,有按每岁1克或每岁加1克(例如2岁为3克,3岁为4克,余类推)给药的,有按每公斤体重0.5克计算为1日量的,亦有按年龄大小给服5~10克不等的。但似以1岁1克或1岁加1克,最高量不超过10或16克;及按年龄大小给服10克(12岁以下)或20克(13岁以上)者效果较好。疗效高低与用法、剂量等有一定关系。煎剂效果不及原药吞服高,但副作用则较小。1次顿服较分次服用效果为佳。连服2日或3日并不比单次服用的疗效显著。剂量与疗效成一定的正比关系,用量小的(如1岁1粒)较用量大的(如1岁1克)疗效为低,副作用也较小。加服泻剂有谓可增加效力,但亦有认为易引起呕吐反应,无加用必要。副反应:最常见的为呃逆,其次为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一般均较轻微,可自行消失。

②治疗蛲虫病

将使君子仁炒熟,于饭前半小时嚼食。小儿每日3~15粒,,成人15~30粒,分3次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隔1月再服一疗程。服药前后忌饮浓茶。一般经1~2疗程,症状即可消失。

③治疗肠道滴虫病

将使君子炒黄,成人嚼服,儿童研末服。剂量:1岁以内每日1钱,1~2次分服,1~3岁每日服1.5钱,成人日服1次,每次5钱,连服3~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隔3~5天后再服1~2个疗程。观察7例,其中成人3例,经一疗程治愈;婴儿4例,经2~3疗程治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