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茎叶。
汉语拼音:Suō Cǎo
别名:莎随(《大戴礼记》),侯莎(《尔雅》),地毛(《广雅》),山莎(《纂文》),回头青(《清异录》),香头草(《广州植物志》),野韭菜,猪荸荠、隔夜抽、地韭姜(《浙江中药手册,),地沟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三棱、米珠子、绍缩草(《江苏植药志》),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广西中药志》),吊马棕(《湖南药物志》),土香草(《泉州本草》)。
英文名: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
功效与作用:行气开郁;祛风止痒;宽胞利痰。主胸闷不舒;风疹瘙痒;痈伴随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浴。
性味:味苦;辛;性凉
归经:肝;肺经
配伍经验:木香当归藿香白芷丁香甘草槟榔香叶零陵香麝香石膏豆蔻沉香干姜细辛茯苓白术附子三棱草豆蔻
相关方剂:冬除散豉饮安息香煎丸、益智仁煮散、莎草根散、香草汤、莎草根丸、小麝香丸、揩齿丹砂散独圣黑龙丸

莎草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茎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状物。茎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窄线形,短于秆,宽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5;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辐射枝3~10: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小穗3~10,线形,长1~3厘米,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雄蕊3,药线形;花柱长,柱头3。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莎草资源分布

生于田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莎草各家论述

1.《履巉岩本草》: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

莎草附方

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