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或藿香的全草。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采后晒干或阴干。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
汉语拼音:Huò Xiānɡ
别名:土藿香、猫把、青茎薄荷、排香草、大叶薄荷、绿荷荷、川藿香、苏藿香、野藿香、猫尾巴香、猫巴虎、拉拉香、八蒿、鱼香、鸡苏、水麻叶
英文名:Cablin Potchouli Herb,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功效与作用: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②《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③《珍珠囊》: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又治吐逆霍乱。④《汤液本草》:温中快气。肺虚有寒,上焦壅热,饮酒口臭,煎汤漱。⑤《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⑥《本草再新》: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治呕吐霍乱,疟,痢,疮疥。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辛,微温。①《南方草木状》:味辛。②《别录》:微温。③《珍珠囊》:甘苦。
归经:入肺、脾、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用药禁忌:①《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②《本经逢原》:其茎能耗气,用者审之。
配伍经验:甘草、陈皮、茯苓、人参、白术、木香、半夏、厚朴、香叶、丁香、砂仁、豆蔻、白芷、苍术、附子、香附、当归、川芎、沉香、防风
相关方剂:养阴和中煎、香薷散暑汤、肝炎Ⅲ号冲剂、藿朴夏苓汤、长春酒、宣肺化浊方、午时茶、泻黄散、藿石香茶、开胃进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