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 (L.)Choisy 或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 (L.)Voigt 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汉语拼音:Qiān Niú Zǐ
别名:草金铃(《雷公炮炙论》),金铃(《本草图经》),黑牵牛、白牵牛(《仁斋直指方》),黑丑、白丑(《纲目》)。
英文名:SEMEN PHARBITID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arbitis (L.) Choisy .2.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
功效与作用: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主水肿;腹水;脚气;痰壅喘咳;大便秘结;食滞虫积;腰痛;阴囊肿胀;痈疽肿毒;痔漏便毒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丸、散,每次0.3-1g,每日2-3次。炒用药性较缓。
性味:苦辛,寒,有毒。
归经:入肺,肾,大、小肠经。
用药禁忌: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1.《日华子本草》:得青木香、干姜良。2.《本草衍义补遗》: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3.《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4.《本草备要》: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
配伍经验:槟榔陈皮大黄木香郁李仁茯苓枳壳白皮葶苈木通甘草羌活赤茯苓桑根当归防己三棱赤芍甘遂赤芍药
相关方剂:皂角圆紫葛丸、疏转枳壳丸、消瘀塌血汤、木香槟榔丸、行水膏、赤茯苓散蛇犀散大圣花蛇牛黄丸疏风散

牵牛子性状

干燥成熟的种子,卵形而具三棱,两侧面稍平坦,背面弓状隆起,其正中有纵宜凹沟,两侧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为一棱线,棱线下端有类圆形浅色的肿脐,种子长4~8毫米,背面及平坦面宽3~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种皮坚硬。横切面可见极为皱缩而重叠的二片子叶。呈黄色或淡黄色。用水浸润后,种皮作龟裂状,并自腹面棱线处破裂,有显着粘液性。气无,味微辛辣。有麻辣感,并有豆样味。以成熟、饱满、无皮壳杂质、无黑白相杂者为佳。

牵牛子炮制

炒牵牛子: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牵牛子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略呈切向延长,有的含棕色物,间有分化成单细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为1列扁小的下皮细胞。栅状细胞层由2-3列细胞组成,靠外缘有一光辉

牵牛子采收和储藏

秋季果实 成熟未开裂时将藤割下,晒干,种子自然脱落,除去果壳杂质。

牵牛子化学成分

1.牵牛 种子含牵牛子甙(pharbitin)约3%,系树脂性甙,用碱水解得到牵牛子酸(pharbit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裂叶牵牛子酸(nilic 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 acid)及戊酸(valeric acid)等。牵牛子酸为混合物,分离得到牵牛子酸A、B、C、D,以后二者为主;牵牛子酸C系由番红醇酸(ipurolic acid) 与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缩合而成的甙,牵牛子酸D比牵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种子还含生物碱;裸麦角碱(chanoclavine),野麦碱(elymoclavine),狼尾草麦角碱(penniclavine),田麦角碱(agroclavine),麦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类。未成熟种子含多种赤霉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霉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霉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

牵牛子原形态

1.牵牛,一年生攀援草本。茎缠绕,长2m能上能下,被倒向的短柔毛及杂有倒向或开展的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2-15cm;叶片宽卵形中近圆形,深或浅3裂,偶有5裂,长4-15cm,宽.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骤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裂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渐尖或柔尖,侧裂片较短,三角形,裂口锐或圆,叶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序梗长短不一,被毛;苞片2,线形或叶状;萼片5,近等长,狭披针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状,长5-10cm,蓝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丝不等长,基部稍阔,有毛;雌蕊1,子房无毛,3室,柱头头状。蒴果近球形,直径0.8-1.3cm,3瓣裂。种子5-6颗,卵状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黄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形态与牵牛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叶片圆心形或宽卵状心形,长4-18cm,宽3.5cm,通常全缘。花腋生,单一或2-5朵成伞形聚伞花序,萼片卵状披针形。

牵牛子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牵牛子各家论述

①李杲:"牵牛子,……《本草》名医续注云,味苦寒能除湿,利小水,治下疰脚气。据所说,气味主治俱误矣。何以明之?凡药中用牵牛者,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此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如何?续注家乃谓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为泻湿之药,犹不知其的也。何则?此物但能泻气中之湿热,不能泻血中之湿热。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湿,则宜用之。今用药者不问有湿无湿,但伤食,或欲动大便,或有热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药俱用牵牛,岂不悮哉?殊不知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泻气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为备言之,若病湿胜,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则气得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

牵牛子附方

①治水肿:牵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为度。(《千金方》)②治停饮肿满: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儒门事亲》禹功散)③治水气蛊胀满:白牵牛、黑牵牛各二钱。上为末,和大麦面四两,为烧饼,临卧用茶汤一杯下,降气为验。(《宣明论方》一气散)④治小儿腹胀,水气流肿,膀胱实热,小便赤涩:牵牛生研一钱,青皮汤空心下。一加木香减半,丸服。(《郑氏小儿方》)⑤治四肢肿满:厚朴(去皮,姜汁制炒)半两,牵牛子五两(炒取末二两)。上细末。每服二钱,煎姜

牵牛子药理作用

牵牛子甙的化学性质与泻根素相似,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据动物试验,黑丑与白丑泻下作用并无区别。关于牵牛子的泻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与硫酸镁、大黄不同,在泻下时,不引起血糖的剧烈变化,但能加速菊糖在肾脏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牵牛子的水、醇浸剂对小鼠皆有泻下作用,但经煎煮后,即失去作用。除去牵牛子甙后的水溶液,似仍有泻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牵牛子甙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泻下成分。

在体外试验,黑丑、白丑对猪蛔尚有某些驱虫效果。牵牛子甙似能兴奋离体兔肠及离体大鼠子宫;静脉注射1毫克/公斤对麻醉犬、兔的血压、呼吸无明显影响。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7.5毫克/公斤。对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三色牵牛含异麦角酰胺、麦角酰胺及裸麦角碱,有致幻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