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

禾本科糯米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以种子入药。
汉语拼音:Nuò Mǐ
别名:稻米(《别录》),江米(《本草原始》),元米(《随息居饮食谱》)。
英文名:Polished Glutinous Ri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功效与作用: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①《别录》: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②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③孟诜: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④《本草拾遗》:主消渴。⑤《四产本草》: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空腹与服。⑥《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⑦《纲目》: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甘,温。①《别录》:味苦。②《千金・食治》:味苦,温,无毒。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肺经。①《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用药禁忌:《纲目》: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配伍经验:甘草当归人参茯苓地黄斑蝥山药白术阿胶黄芪川芎干姜莲子木香生姜附子大黄陈皮麝香白芷
相关方剂:参苓山药汤圆、红花当归粥、交感地黄煎丸、桑椹米酒、地黄糯米酒、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芎芷酒、虎骨酒、灵芝粥、赤豆粥

糯米性状

(1)长籽型 长椭圆形,略扁,长4-5mm,宽1.5-2mm。一端钝圆,另端歪斜,有胚脱落的痕迹。表面浅白色,不透明,平滑。质坚硬,断面粉性。蒸煮后韧性极强,有光泽。气微,味甘。 (2)圆籽型 籽粒较短圆,长3-4mm,宽1.5-2.5mm。余同长籽型。

糯米药膳方选

1.治脾胃虚弱:糯米2两,曲末5钱,先蒸糯米熟,入曲末拌和,瓷器盛,经宿,每食半盏,空腹时服食(《圣济总录》)

2.治脾虚久泻,饮食少进:糯米1升(水浸1宿,沥干,慢火炒令极干,为细末),准山药、芡实、莲肉各3两,胡椒末1钱,和匀,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2匙,滚汤调服(《红炉点雪》)。

3.治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本草纲目》)。

4.治自汗不止:陈糯米不以多少,麦麸同炒令黄色,研为细末,米饮调下3钱,或熟猪肉蘸末食之亦可(《古今医统》)。

糯米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为单粒和复粒。单粒淀粉多为多面体,脐点、层纹不明显,少数为圆形或半球形。复粒淀粉有多数分粒。

糯米采收和储藏

用机器除去稻壳,取其种仁。

糯米原形态

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糯米生态环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糯米资源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糯米各家论述

①《仁斋直指方》:痘疹用糯米,取其解毒,能酿而发之也。
②《纲目》: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饧尤甚。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别录》已谓其温中坚大便,令人多热,是岂寒凉者乎?今人冷泄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验矣。痘证用之,亦取此义。
③《本经逢原》: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糯米附方

①治三消渴利: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等分。上每用秤一两许,水一大碗,煮取半碗,渴则饮,不拘时。(《三因方》梅花汤)

②治自汗不止: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或煮猪肉点食。(《纲目》)

③治久泄食减: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炒热,磨筛,入怀山药一两。每日清晨用半盏,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许,以极滚汤凋食,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刘长春经验方》)

④治下痢禁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禾,海服一匙,汤下,三服。(《经验良方》)

⑤治虚劳不足:糯米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日日服之。(《纲目》)

⑥治腹痛:糯米一、二升。炒极热,盛长袋中,缚于痛处,细研八角茴香三钱,以盐酒随时服之。(《摄生众妙方》)

⑦治妊娠胎动,腹痛,或下黄赤汁:糯米一分,黄耆一两(锉),芎藭一两(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⑧治小儿头上生疮及肥疳疮:糯米饭烧灰,入轻粉,清油调敷。(《普济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