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汉语拼音:Hè Shī
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英文名:Common Carpesium Frui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功效与作用: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O毫升(每10毫升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毫升,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便,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性味:苦辛,平,有毒。①《唐本草》:昧苦,平,有小毒。②《纲目》:苦辛,有小毒。③《医林纂要》:苦辛,温。
归经:《木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用药禁忌:鹤虱有毒;孕妇禁用。
配伍经验: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黄连、陈皮、木香、芦荟、大黄、当归、麝香、胡黄连、贯众、甘草、白矾、雄黄、青黛、朱砂、三棱、莪术
相关方剂:干漆散、朱砂沉香丸、梅毒药酒、斧槌丸、鹅琅丸、参燕百补丸、姜黄汤、青黛散、集效丸、雷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