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汉语拼音:Zhú Huánɡ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英文名:Herb of tabashe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功效与作用: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性味:甘,寒。①《日华子本草》:平。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性凉。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胆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用药禁忌: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配伍经验:天竹黄、麝香、牛黄、犀角、甘草、黄连、朱砂、升麻、雄黄、钩藤、胡黄连、大黄、天麻、防风、黄芩、附子、麦冬、栀子、芦荟、茯苓
相关方剂:金丝保婴丹、人参抱龙丸、腊鸦散、利火降痰汤、红粉丹、安神镇心琥珀丸、惊风七厘散、丹砂散、含化升麻散、镇心朱砂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