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

本品为菊科刺儿菜属植物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Kitam.[Cirsium segetum Bunge]的干燥地上部分(带花全草),根状茎亦可入药。夏季采收带花全草,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汉语拼音:Xiǎo Jì
别名:猫蓟(陶弘景),青刺蓟、千针草(《本草图经》),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抬遗》),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医学衷中参西录》),野红花(《分类草药性》),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江苏植药志》),荠荠毛(《山东中药》),小恶鸡婆、刺萝卜(《四川中药志》),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英文名: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Herb of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of Field histle, Herb of Setose Cephalanoplos
功效与作用:全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根状茎: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
归经:入肝、脾经。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①《品汇精要》:"忌犯铁器。"②《本草经疏》:"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极、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③《本草汇言》:"不利于气虚。"
配伍经验:地黄当归甘草蒲黄黄芩白芍白术川芎地榆黄芪栀子阿胶干地黄人参大蓟茯苓白芷牡丹皮熟地黄大黄
相关方剂:十灰散加减八珍汤加味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蓟根酒龙肝膏补脾益肾汤、小蓟根汤、清热平肝汤、百补增力丸

小蓟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的上部分枝,长5~30cm, 直径0.2~0.5cm;表面灰绿色或带紫色,具纵棱及白色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齿裂至羽状深裂,齿尖具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具白色柔毛。头状花序单个或数个顶生;总苞钟状,苞片5~8层,黄绿色;花紫红色。气微,味微苦。

小蓟炮制

小蓟:拣净杂质,去根,水洗润透,切段,晒干。小蓟炭:取净小蓟,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但须存性,过铁丝筛,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小蓟鉴别

蒲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于水溶上温浸2h,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深解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液干,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0.5% CMC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展开,于紫外灯(365nm)下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后芦丁显黄色。

小蓟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

小蓟化学成分

带花全草含芸香甙(rutin),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氯化钾(potassium chloride)[1]。蒙花甙(linarin )即刺槐甙(acaciin),也即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1,2],刺槐素(acacetin)[3,3],酪桉(tyramine)[5],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薄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e),三十烷醇(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6]。

小蓟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长匍甸根。茎直立,高约50厘米,稍被蛛丝状绵毛。基生叶花期枯萎;茎生叶互生,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5厘米,两面均被蛛丝状绵毛,全缘或有波状疏锯齿,齿端钝而有刺,边缘具黄褐色伏生倒刺状牙齿,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或钝圆,无柄。雌雄异株,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枝端;总苞钟状,苞片5裂,疏被绵毛,外列苞片极短,卵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有刺,内列的呈披针状线形,较长,先端稍宽大,干膜质;花冠紫红色;雄花冠细管状,长达2.5厘米,5裂,花冠管部较上部管檐长约2倍,雄蕊5,聚药,雌蕊不育,花柱不伸出花冠外;雌花花冠细管状,长达2.8厘米,花冠管部较上部管檐长约4倍,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管之外。瘦果长椭圆形,无毛,冠毛羽毛状,淡褐色,在果热时稍较花冠长或与之等长。花期5~7月。果期8~9月。

小蓟资源分布

为最常见的杂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小蓟各家论述

《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日华子本草》: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本草汇言》:沈则施云,按二蓟治血止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如前人云养精保血,补虚开胃之说,不可依从。《本草求原》:大蓟、小蓟二味根、叶,俱苦甘气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小蓟则甘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去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性凉濡润,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着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诸效也。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至女于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小蓟附方

1、尿痛,尿急,尿血:(小蓟饮子)小蓟、生地黄、藕节、炒蒲黄、滑石、当归、木通、栀子、甘草、淡竹叶各等量,研成粗粉,每次5钱,水煎服,每日2次。

小蓟药理作用

1、止血试验:剪去小鼠尾尖,使血连续流出,给予小蓟浸剂后能较显著地缩短出血时间。自小蓟煎剂中提取一种黄白色粉末状物质,配成7%水溶液,用于创伤表面,而有良好的止血效应。

2、小蓟含儿茶酚胺类物质,小蓟煎剂有直接的拟交感神经药的作用,其作用可被可卡因和麻黄碱所增强,被苄胺唑啉和加氢麦角碱所对抗,且不易受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的影响。小蓟煎剂对麻醉后破坏脊髓的大白鼠有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于清醒动物,静注小蓟制剂也能看到短暂的升压作用。小蓟制剂的升压成分耐热性强,煮沸浓缩不影响它的升压作用(此点与肾上腺素不同)。

3、小蓟煎剂对离体兔心和蟾蜍心脏均有兴奋作用。

4、动物试验:对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5、有镇静作用。

6、抑菌:水煎剂对白喉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小蓟临床应用

①治疗疮疡

采新鲜小蓟叶先后经0.1%过锰酸钾溶液及0.5%食盐水冲洗数次后,压榨取汁,静置1小时,倾去上层清液,取深绿色沉淀液体20毫升和白凡士林80克调成药膏。治疗疮疡、外伤化脓及职业性盐卤外伤化脓共200例,一般换药4~7次即可痊愈,未发现不良副作用。

②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

取小蓟浸膏(1:10)每次1~3毫升,日服3次。观察45例,证明确有收缩子宫、制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药后2~3天产后子宫平均收缩2~5厘米。如大量出血时。可每次服4~8毫升,每日3~4次,血止后改用一般剂量,或以鲜全草2两,水煎2次分服。治崩漏30例,大部分2天后血止或显著减少。

③治疗麻风性鼻衄

取全草洗净、捣碎,用纱布滤出液体,放锅内煎熬蒸发其水分,待冷却后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玻璃瓶内备用。用时以棉球蘸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烂面或溃疡面的出血点上,每天更换3~4次。治疗34例,痊愈24例(70.6%)。一般衄止在4~14天,鼻中隔溃疡面愈合在21~33天内,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④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小蓟干根1两或鲜根2两,水煎0.5~1小时,过滤加糖,睡前顿服。小儿1~3岁、4~7岁及8~12岁分别服成人的1/4、1/3及1/2量,乳儿不用。以20~30天为一疗程,部分病程较短的病例以7~10天为一疗程。治疗221例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而无严重肝功能不良及恶性肝炎之征象者,有效率:急性为77.9%,迁延性为42.8~69%,慢性为2%。治疗后头晕、倦怠、失眠、腹胀等症都有好转。肝区疼痛多数减轻,肝肿有明显缩小,肝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趋势,尤其是黄疸指数、胆红质、转氨酶的改善较为明显;但对重症黄疸病例,似有相反结果。故对恶性肝炎(包括肝昏迷),明显肝功能不良者,肝炎患者合并胃肠道出血、活动性肺结核、急性胃炎、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妊娠后期的妇女应禁忌。药物反应:在用药2~20天期间,可有身热、头昏、倦怠、呕吐、腹痛或失眠、尿频、尿多、荨麻疹等,一般均在1~2周内消失,严重者停药后可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