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

为菊科植物莴苣的茎、叶。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
汉语拼音:Wō Jù
别名:莴苣菜(《肘后方》),千金菜(《清异录》),莴笋(《滇南本草》),莴菜(《纲目》),蕂菜(《河北药材》)。
英文名:Garden Lettuce, stem and leaf of Garden Lettu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atiua L. [L.scariola L. var. satiua (L.) Hook. F.]
功效与作用:利尿;通乳;清热解毒。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虫蛇咬伤;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味苦;甘;性凉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用药禁忌:1.《本草衍义》:多食昏人眼。2.《滇南本草》:常食目痛,素有目疾者切忌。
配伍经验:莴苣子乳香糯米甘草麝香没药雄黄白矾乌梅粳米地黄防风黄柏荆芥白皮草乌桑白皮硼砂五灵脂萆薢
相关方剂:藕栗炒莴苣、圣灵丹莴苣子粥灌耳散、芍药钩藤木耳汤、四灵丸、徐神翁神效地仙方、苣根散苣子膏

莴苣采收和储藏

春季嫩茎肥大时采收,多为鲜用。

莴苣原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光滑无毛,嫩时呈棍棒状,肥大如笋,肉嫩脆味美。如不采收,则逐渐伸长而成花茎,于上部分枝开花。叶基部丛生;长椭圆形、倒卵形或舌状,亦有呈披针形者,全缘或边缘皱折,或有不整齐的齿状缺刻,无恬;茎生叶互生,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圆筒状,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花两性,全部为舌状花,舌片先端5齿裂,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卵形,扁平,海面具3条突出的纵棱,先端具喙。种子黑褐色或灰白色。花期夏季。

莴苣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莴苣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
2.《日用本草》:利五脏,补筋骨,开膈热,通经脉,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
3.《滇南本草》:治冷积虫积,痰火凝结,气滞不通。
4.《纲目》: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
5.《医林纂要》:泻心,去热,解燔炙火毒。
6.《随息居饮食谱》:利便,析酲,消食。

莴苣附方

①治小便不下:莴苣捣成泥,作饼贴脐中。(《海上方》)②治小便尿血:莴苣,捣敷脐上。(《纲目》)③治产后无乳:莴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调开服。(《海上方》)④治沙虱毒:敷莴苣菜汁。(《肘后方》)⑤治蚰蜒入耳:莴苣叶一分(干者),雄黄一分。捣罗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荚子大。以生油少许,化破一丸,倾在耳中,其虫自出。(《圣惠方》)⑥治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圣济总录》)。

莴苣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莴苣汁对白色念珠菌生长具抑制作用[1]。

2.保肝作用 大鼠以莴苣提取物1.0g/kg剂量腹腔注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ST(天冬氨酸转氨),ALT(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着改善肝小叶脂肪性病变及细胞坏死[2]。

3.免疫生物学作用 从莴苣汁分离的莴苣凝集素(prickly lettuce agglutinin,PLA)可使大、小鼠红细胞凝含有。可调节鼠类脾脏B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反应[3,4]。

4.毒生 莴苣丙核武器提取物,诱变试验阴性[5]。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