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胶

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夏季采收,用刀切割树皮,待树脂溢出后收集。水浸,洗去杂质,晒干。
汉语拼音:Táo Jiāo
英文名:Peach Resi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ygdalus persica L.[Prunus persica (L.) Batsch.]2.Amygdalus davidiana (Carr.)C.de Vos ex Henry[Persica davidiana Carr.;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
功效与作用:治石淋,血淋,痢疾。①《别录》:主保中不饥,忍风寒。②《唐本草》: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③《纲目》: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扬,0.5~1两,或入丸、散。
性味:《唐本草》:"味甘苦,平,无毒。"
归经:大肠;膀胱经
配伍经验:茯苓人参甘草蒲黄瞿麦白茅根当归滑石地黄附子大黄紫贝石首鱼半夏熟地黄石膏天麻天南星白附子赤茯苓
相关方剂:无比膏、二胶散、神仙七星散、沉香桃胶散地黄鹿茸丸

桃胶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泪滴状等,大小不一,表面淡黄色、黄棕色,角质样,半透明。质韧软,干透较硬,断面有光泽。气微,加水有粘性。

桃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泪滴状等,大小不一,表面淡黄色、黄棕色,角质样,半透明。质韧软,干透较硬,断面有光泽。气微,加水有粘性。

桃胶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用刀切割树皮,待树脂溢出后收集。水浸,洗去杂质,晒干。

桃胶化学成分

树胶的主要组成为半乳糖(galactose),鼠李糖(rhamnose),α-葡萄糖醛酸(a-glucuronic acid)等。

桃胶原形态

1.桃 落叶小乔木,高达3-8m。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柄长1-2cm,通常有1至数枚腺体;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花通常单生,生于叶开放,直径约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无毛。叶柄长7-12mm,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约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多数,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cm,表面有短绒毛;果肉白色或黄色;离核或粘核。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桃 落叶小乔木,高5-9m。叶互生;托叶早落;叶柄长1.5-3cm;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2-3.5cm,花单生,萼片5,花瓣5,阔倒卵形,粉红色至白色。核果近圆形,黄绿色,表面被黄褐色柔毛。果肉离核;核小,坚硬。种子1颗,棕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桃胶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沟底或荒野疏林及灌丛内。

桃胶资源分布

1.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2.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桃胶各家论述

1.《别录》:主保中不饥,忍风寒。
2.《唐本草》: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
3.《纲目》: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
4.《本经逢原》: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

桃胶附方

①治石淋作痛: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当下石,石尽即止。(《古今录验方》)

②治血淋:石膏、木通、桃胶(炒作末)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食前。(《杨氏家藏方》桃胶散)

③治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疞痛: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妇人良方》)

④治虚热作渴:桃胶如弹丸大,含之咽津。(《千金方》)

⑤治糖尿病:桃胶,用微温水洗净,放在小锅内煮食,随便加些调味盐类亦可(但不要加入甜味)。每次服一至二两。(《草药验方交流集》)

⑥治疮疹黑黡,发搐危困:桃胶煎汤饮之。一方水熬成膏,温酒调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桃胶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