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

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实、根和茎枝入药。6~7月果红时采收,晒干。
汉语拼音:Là Jiāo
别名:番椒、秦椒(《群芳谱》),辣茄(《花镜》),辣虎(《药性考》),腊茄(《药检》),海椒、辣角(《遵义府志》),鸡嘴椒(《广州植物志》)。
英文名:Hot Pepper, Caynne Pepper, Chill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sicum annuum L.
功效与作用:果: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根:活血消肿。外用治冻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性味:果:辛、热。
归经:《纲目拾遗》:"入心、脾二经。"
用药禁忌: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配伍经验:樟脑川乌胡椒陈皮大黄干姜生姜薄荷细辛冰片丁香砂仁桂枝蟾酥大蒜鲫鱼蘑菇甘草当归麦冬
相关方剂:骨科搽剂、十滴水、活血止痛膏鲫鱼羹、甜辣鲜蘑藕丁、精制狗皮膏、辣茶、小鸡炖蘑菇、舒筋乐、桂苏酒

辣椒性状

果产形状、大小因品种耐异。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基部微圆,常有绿棕色,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表面光滑或有沟纹,橙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具沟泽,果肉较厚。质较脆,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3室,内含多数黄白色,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干品果皮皱缩,暗红色,果肉干薄。气特异,催鄙性,味辛辣如灼。

辣椒鉴别

粉末特征:暗橙色或红橙色,味极辣。①外果皮细胞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颇厚,略具壁孔。②中果皮薄壁细胞含众多油滴(新鲜粉末)及红色或黄色杂色体,

辣椒采收和储藏

青椒一般以果实充分肥大,皮色转浓,果皮坚产而有光泽时采收;干椒可待果实成熟一次采收。可加工成腌辣椒、清酱辣椒、虾油辣椒。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

辣椒化学成分

辣椒果实含辣椒碱类成分,主要有辣椒碱(capsaicin),二氢辣椒碱(dihydrocapsaicin),去甲双氢辣椒碱(nordihydrocapsaicin)[1],高辣椒碱(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碱(homodihydrocapsaicin),壬酰香草胺(nonoyl vanillylamide),辛酰香草酰胺(decoyl vanillylamide)[2]。还含多种低沸点和高沸点挥发性羧,如异丁酸(isobutyric acid),异戊酸(isovaleric aicd),正-戊酸(n-valer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顺式-2-甲基丁烯酸(tiglic acid),庚酸(enanth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异癸酸(isodecano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辛酸(caprylic acud)和月桂酸(lauric acid)等[3,4]。此外还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陷黄质(cryptoxanthin),玉米黄质(zeaxanthin),辣椒红素(capsan-thin),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堇黄质(violaxanthin)[4],茄碱(solanine),茄啶(solanidine)[5]及柠檬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u-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2]。

辣椒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高45~75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延入叶柄;叶柄长。花1~3朵,腋生,白色;萼广钟形,先端5齿;轮状花冠,径长9~15厘米,5裂,裂片长椭圆形,镊合状排列,较冠筒长;雄蕊5,有时6~7枚,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形状与大小;经栽培后,变异很大,有长圆锥形、灯笼形或球形等;果梗长可至3.5厘米,直立或下垂,先端膨大,萼宿存。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辣椒资源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辣椒各家论述

1.《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2.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3.《百草镜》:洗冻疮,浴冷疥,泻大肠经寒癖。
4.《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5.《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辣椒附方

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③治冻疮: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辣椒药理作用

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痿狗)证明,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②抗菌及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荆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③发赤作用

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苏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④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⑤其他作用

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品种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辣椒临床应用

①治疗腰腿痛

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②治疗一般外科炎症

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1~2次。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③治疗冻疮、冻伤

取辣椒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钟,去渣。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已破溃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温暖。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克混匀。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④治疗外伤瘀肿

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