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

鲤形目鲤科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以全鱼(去鳞及内脏)入药。
汉语拼音:Jì Yú
别名:鲋(《吕氏春秋》),鰶(《说文》)。
英文名:Goldfish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功效与作用:健脾和胃;利水消肿;通血脉。主脾胃胃虚弱;纳少反胃;产后乳汁不行;痢疾;便血;水肿;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食或煅研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性味:甘,平。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无毒。②《蜀本草》:味甘,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①《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胃、大肠。
用药禁忌:1.《食疗本草》:食鲫鱼不得食砂糖,令人成疳虫。2.《绍兴本草》:热疾者尤不宜食之。3.《宝庆本草折衷》:忌猪肝。4.朱丹溪;若多食,亦能动火。5.《纳目》:夏月热痢有益,冬月不宜。6.《药性切用》:泻痢忌之。7.《本草省常》:多食动火,同鸡食生癣疥,脚气人忌之,正月头有虫不可食。8.《随息居饮食谱》:外感邪盛时勿食,嫌其补也。煎食则动火。
配伍经验:巴豆蓖麻陈皮蓖麻子胡椒甘草大黄当归生姜白芷雄黄麻油商陆地黄鸡子虾蟆黄连干姜枳壳山药
相关方剂:离骨散、七星草散、鲫鱼通乳汤、砂仁炖鲫鱼、黄酒炖鲫鱼、橘皮炖鲫鱼、鲫鱼冬瓜汤、鲫鱼火锅、黄芪瘦肉鲫鱼火锅、平鲫丸

鲫鱼采收和储藏

四季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鳃及内脏,洗净,鲜用。

鲫鱼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g含水分85g,蛋白质13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0.1g,灰分0.8g;钙54mg,磷203mg,铁2.5mg,硫胺素(thiamine)0.06mg,核黄素(riboflavine)0.07mg,烟酸(nicotinic acid)2.4mg。

鲫鱼原形态

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体长可达25厘米以上。头小,吻钝,吻长等于吻宽。口端位,呈弧形。眼大。下咽齿单行,成侧扁,倾斜面有一沟纹。鳃耙一般为37~46,细长,呈披针形。鳞大形圆,侧线鳞28~30。背鳍Ⅲ16~18,起点在吻端至尾基距离的中间。臀鳍Ⅲ5~6。背、臀鳍均有硬刺,后缘呈锯齿状。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深,各鳍均呈灰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池沼中,尤以水草丛生的浅水湖和池塘较多。适应性很强。主要食物为苔藓虫、淡水壳菜、蚬、虾等动物及藻类植物、水草的嫩叶、湖底的腐败植物等。

鲫鱼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

鲫鱼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鲫鱼入胃,治胃弱不下食;入大肠,治赤白久痢、肠痈。脾胃主肌肉,甘温能益脾生肌,故主诸疮久不瘥也。""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②《医林纂要》:"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

③《本经逢原》:"鲫鱼,有反厚朴之戒,以厚朴泄胃气,鲫鱼益胃气。凡煅,俱不可去鳞,以鳞有止血之功也。"

鲫鱼附方

①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无力:鲫鱼半斤:,细切,起作,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干姜。莳梦、橘皮等末,空心食之。(《食医心镜》鹘突羹)②治脾胃虚弱不欲食,食后不化:大活鲫鱼一条,紫蔻三粒,研未,放人鱼肚内,冉加生长。陈戊。胡椒等煮熟食用。(《吉林中草药》)③治翻胃:大鲫鱼一个。去肠留胆,纳绿矾未,填满缝口,以炭火煅令黄干,为未。每服一钱,陈米饮调卜,日三服。(《本事方》卿鱼散)④治隔气吐食:大鲫鱼去肠留鳞,以大蒜片填满,纸包十重,泥封,晒半干,炭火股熟,取肉,和平胃散未一两,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