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收集种子。
汉语拼音:Bì Má Zi
别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英文名:SEMEN RICINI
功效与作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颞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cm),外加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内服:入丸剂,1-5g;生研或炒食。
性味:甘、辛,平;有毒。
归经:大肠;肺;脾;肝经
用药禁忌:孕妇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配伍经验:蓖麻乳香白芷没药当归大黄巴豆木鳖子地黄杏仁黄连松香防风麝香草乌麻油羌活赤芍黄柏川乌
相关方剂:九制松香膏拔疔方蓖麻膏蓖麻子膏蓖麻酒改容膏、无比膏、洞天膏拔毒膏调经回春膏

蓖麻子性状

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气微弱,味油腻性。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蓖麻子炮制

1.敲碎种子外壳,拣取种仁用。

蓖麻子鉴别

(1)取本品(带种皮)粉末约0.5g,加50%乙醇5ml,冷浸2h,滤过。取滤液蒸至约0.5ml,用毛细管滴于滤纸上,喷以茚三酮试液,烘至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2)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水溶液(PH2)10ml,沸浸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5ml,分为3份,分别于小试管中滴加碘化铝钾、碘化汞钾、碘一碘化钾试液各2滴,分别产生橘红、棕、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蓖麻子采收和储藏

置阴凉干燥处。

蓖麻子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质(protein)18%-26%,脂肪油(oil)64%-71%,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2%,酚性物质(phe-nolic dubstance)2.50%,蓖麻毒蛋白(ricin)及蓖麻碱(ricinine)0.087%-0.15%。脂肪油的组成绝大部分为三酸甘油(甘油三酯,triglyceride)及甘油酯(glycerol ester),还有少量的甾醇(sterol),磷脂(phospholipid),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acid),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及蜡(wax),甘油酯的脂肪酸中蓖麻油酸(ricinoleic acid)84%-91%,油酸(oleic acid)3.l%-5.9%,亚油酸(linoleic acid)2.9%-6.5%,硬脂酸(stearic acid)1.4%-2.1%,棕榈酸(palmitic acid)0.9%-1.5%;磷脂含量0%-0.12%,其中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及其降解产物占83%,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占13%,其他磷脂占4%;磷脂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27.7%),硬脂酸(12.9%),油酸(18.5%),亚油酸(33.2%)而不含蓖麻油酸;游离脂肪酸含量0.3%,其中蓖麻油酸占78.5%,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占8.4%,+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占5.2%;蓖麻毒蛋白有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acidicricin),碱性蓖麻毒蛋白(basic ricin),蓖麻毒蛋白E及蓖麻毒蛋白T等。种子还含凝集素(agglutinin)和脂肪酶(lipase)。种皮含30-去甲羽扇豆-3β-醇-20-酮(30-norlupan-3β-ol-20-one)。

蓖麻子原形态

蓖麻 高大一年生草本,在热带或南方地区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幼嫩部分被白粉,绿色或稍呈紫色,无毛。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裂片5-11,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主脉掌状。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及顶生,长10-30cm或更长,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瓣性同株,无花瓣;雄花萼3-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萼3-5理解;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深红色,2裂。蒴果球形,长1-2cm,有软刺,成熟时开裂,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蓖麻子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蓖麻子各家论述

①《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开通锗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惭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累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蓖麻子附方

①治疗疮脓: 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②治痈疽初起: 去皮蓖麻干一份,松香四份。 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治瘰疠: 蓖麻子炒熟,去皮,烂嚼/陆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 (《本草衍义》)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 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医准》)⑤治喉痈: 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简,烧烟吸之。(《医学正传》圣烟筒)⑥治诸骨哽: 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篱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 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 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肇彼,以浸药水,平旦时一服,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医准功⑧治汤火伤: 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徐。(《养生必用方》)⑨治犬咬伤: 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 (《袖珍方》)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 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 (《纲目》)(11)治小儿癫疝: 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巴,扇香(研)半钱巴。上五昧捣研习,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圣济总录》蓖麻丸)(12)治助喘咳嗽: 蓖麻子去壳炒熟,拣甜看吃,多服见效。(《卫生易简方》)(13)治难产及胞衣不下: 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海上集验方》)(14)催生并死胎不下: 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 (《卫生家宝方》)(15)治子宫脱下: 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人,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 (《摘元方》)(16)治暴患脱肛: 蓖麻子一两。烂杆为膏,捻作讲子,两指宽大,贴囱上;女口朋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活幼心书》蓖麻膏)(17)治口眼歪斜: 蓖麻子仁七粒。研作末,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 (《妇人良方》)

蓖麻子药理作用

①泻下作用

蓖麻种子中的油本身并无致泻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在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暂时的便秘;加大剂量不能增强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肠,蓖麻油酸吸收后,与其他脂肪酸一样在体内代谢分解,因此,蓖麻油作为泻剂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剂内服。蓖麻油能阻碍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泻引起。

②其他作用

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为皮肤滑润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作成油膏剂用于烫伤及溃疡,种子的糊剂用于皮肤黑热病的溃疡,此外可用于眼睑炎;作为溶剂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应用于阴道及子宫颈疾患。

蓖麻子临床应用

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

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