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

为伞形科芫荽的带根全草。春季采收,洗净,晒干。
汉语拼音:Hú Suī
别名: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莛荽菜、莛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
英文名:Coriander Herb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iandrum sativum L.
功效与作用: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主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含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或绞汁服。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肝经
用药禁忌: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1.《千金・食治》:不可久食,令人多忘。华伦云,患胡臭人,患口气臭,NI齿人,食之加剧,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2.《食疗本草》:久冷人食之脚弱,又不得与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难瘥。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损入精神。根发痼疾。3.《纲目》: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4.《本草经疏》: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5.《医林纂要》:多食昏目、耗气
配伍经验:胡荽子滑石当归白芷木通甘草地黄黄连杏仁赤芍栀子红花槟榔豆蔻茴香车前车前子肉豆蔻补骨脂犀角
相关方剂:壮脑散、七味药酒方、前胡化斑散、胡荽饮、丢了棒药酒、赤糊饼龙葵膏胡荽饼胡荽散、天胡荽茶油方

胡荽性状

多卷缩成团,茎、叶枯绿以,干燥茎直径约1mm,叶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根呈须状或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具浓烈的特殖香气,味淡微涩。

胡荽采收和储藏

春季采收,洗净,晒干。

胡荽化学成分

全草含维生素(vitamin)C98.1g/100g[1],以及正癸醛(decanal),壬醛(nonanal)和芳樟醇(linalool)[2]等。

胡荽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直立,多分枝,有务纹。基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列,叶柄长2-8cm;羽片广卵形或扇形半裂,长1-2cm,宽1-1.5cm,边缘有钝锯齿、缺刻或深裂;上部茎生叶三回至多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线形,长5-15mm,宽0.5-1.5mm,先端钝,全缘。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8cm;无总苞;伞辐3-8;小总苞片2-5,线形,全缘;小伞形花序有花3-10,花白色或带淡紫色,萼齿通常大小不等,卵状三角形或长卵形;花瓣倒卵形,长1-1.2mm,宽约1mm,先端有内凹的小舌片;辐射瓣通常全缘,有3-5脉;药柱于果成熟时向外反曲。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mm。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胚乳腹面内凹,油管不明显,或有1个位于次棱下方。花果期4-11月。

胡荽资源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胡荽各家论述

1.《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按杨士嬴《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用此固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2.《医林纂要》:芫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
3. 崔禹锡《食经》:调食下气。
4.《食疗本草》:利五

胡荽附方

①治小儿疹痘,欲令速出:胡荽三两。细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于面。(《圣惠方》胡荽酒)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