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

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口腕部。8~9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面,有时被冲击而搁浅在海滩上。捕捞时,先用长标刺穿其伞体,然后用网捕获。捕得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溃,一般伞部和口腕部分开加工,口腕部俗称"海蜇头",伞部俗称"海蜇皮"。
汉语拼音:Hǎi Zhē
别名:石镜(《异苑》),水母(《广韵》),蜡、樗蒲鱼(《本草拾遗》),水母鲜(《蟫史》)。
英文名:Jellyfish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功效与作用:化痰热,散结,降压。主治肺热咳嗽痰多,热病痰多神昏,中风痰涎壅盛,原发性高血压,瘰疬,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以姜、醋拌食。
性味:咸,平。①《本草拾遗》:味咸,无毒。②《纲目》:咸,温。③《医林纂要》:咸,平,滑。
归经:《本草求真》:"入肝、肾。"
用药禁忌:忌白糖同淹,则(虫宅)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脾胃寒弱勿食。
配伍经验:荸荠海蜇皮地黄桔梗杏仁山药石膏白皮桑白皮粳米紫菀沙参川贝母白及葶苈冰糖芥子白芥白芥子夏枯草
相关方剂:消囊汤风痹瘫痪药酒肺痿汤、王氏痄腮方、海蜇煮荸荠、红萝卜海蜇粥、西瓜皮荷叶海蜇汤、山药海蛰汤、海蜇荸荠汤、青松药酒

海蜇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半透明,被有许多棕色毛须状物,各口腕又有分枝,则重叠褶皱表面黄色乳白色、淡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具黄褐色斑点。质脆。气腥,味咸。

海蜇炮制

“漂去石灰矾性用”。现行,取海蜇用清水浸泡2-3d,每日换水,等漂淡后,捞出,切碎,干燥。

海蜇采收和储藏

8-10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上,可用网捕捞。捕得后,将口腕部加工成海蜇头。鲜海蜇头可首先用清水浸漂,经常换水,除去咸味和沙子,切碎。腌制海蜇头大体分为四个步骤①将矾将海蜇头放置5h,让其尽量渗出血污,然后以每100kg 撒矾粉6.5kg的比例,加入适量海水搅拌使矾度均匀,保证质量。②二矾将初矾海黄头取出沥水1-2h,以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00(2.5-3)]12-14kg腌制。先在桶底撒盐矾混合物少许,然后逐层(每层约20cm厚)腌制。每层皆放盐矾混合物,腌满后顶层加放食盐,经5-6d后即成二

海蜇化学成分

海蜇每100g含水分65g,蛋白质12.3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4g,灰分18.7g,钙182mg,磷微量,铁9.5mg,硫胺素(thiamine)0.01mg,核黄素(ribofoavine)0.04mg,尼克酸(nicotinic acid)0.2mg。每1kg干海蜇含碘1320μg。新捞获的海蜇,含水极多,固体物很少。例如一种海蜇.含水分98.95%,只含有机物1.004%,灰分0.04%。海蛰还含有胆碱(Choline)。

海蜇原形态

1.海蜇,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伞呈半球形,直径一般为25-45cm,最大可达50cm左右。伞体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内各有感觉器1个,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制间,伞缘的每1/8有缘瓣14-20个。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每板上具40-50条丝状物。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每个口腕上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35条棒状物,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即主辐、间辐各4条,从辐8条,通过在其内、外侧的分枝(仅从辐管在内侧不分枝)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并都伸到伞缘。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口腕附属器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吸口褐色。生殖腺黄色。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生长于河口附近的海湾内。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 ,也可漂到外海。 2.黄斑海蜇,成体一般为乳白色,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伞径达21-45cm,最大可达54cm左右,伞中央胶质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粗糙,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这是与前种的显着区别)。伞缘每1/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死腺,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呈卵圆形,表面具尖刺状突起。口腕8个,三翼型,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其末端膨大呈球状。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海蜇资源分布

沿海各地。

海蜇各家论述

《归砚录》:"海蜇,妙药也。宣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以经盐、矾所制,入煎剂虽须漂净,而软坚开结之勋,则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胀满、便秘、滞下、疳、疸等病,皆可量用。虽宜下之症而体质柔脆,不能率投硝、黄者,余辄重用海蜇,随机佐以枳、朴之类,无不默收敏效。""凡水乡农人,多患脚气,俗名大脚风,又名沙木髅。一肿不消,与寻常脚气发过肿消者迥殊,治之辄无效,此因伤络瘀凝,气亦阻痹,风湿热杂合之邪,袭入而不能出也。故病起必胯间结核而痛,憎寒发热,而渐以下行至足。初起宜亟用葱白杵烂,和蜜罨胯核痛处,浓煎海蜇、地栗二物(无地栗时以莱菔代),俟海蜇化尽,取汤吞当归龙荟丸三钱,俾即消散为妙。若已成者,以川黄柏一斤,酒炒研末,海蜇一斤,勿漂,煎烊,加葱须自然汁和匀,泛丸如绿豆大,茅根汤日送三钱,外用杉木刨花煎浓汤入朴硝一两频洗,日以蓝布浸盐卤(湿敷)。善清湿热,散风毒,凡洗鹅掌风、脚气并良也。忌一切辛热发物,尤忌蚕蛹。"

海蜇附方

①治痞:大荸荠一百个,海蜇一斤,皮硝四两,烧酒三斤。共浸七日后,每早吃四钱(个),加至十个止。(《同寿录》)
②治小儿一切积滞:荸荠与海蜇同煮,去蜇食荠。(《纲目拾遗》)
③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海蜇一两,荸荠四枚。煎汤服。(《古方选注》雪羹汤)

海蜇药理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海蜇注射剂能降低兔血压,并可使兔的体表(耳廓)血管及蛙的周身血管表现舒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