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骨

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
汉语拼音:Guàn Gǔ
别名:原动物白鹳、冠雀、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鹤、老鹳、捞鱼鹳
英文名:Stork bon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conia ciconia(Linnaeus)
功效与作用:治痨瘵,胸腹痛,喉痹,蛇咬。①《别录》:主鬼蛊诸疰毒,五尸心腹疾。②《药性论》:治尸疰、鬼疰腹痛。炙令黄,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③《本草拾遗》:脚骨及嘴主喉痹,蛇虺咬,及小儿闪癖,大腹痞满,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炙黄或烧灰存性,研末,每次6-10g。
性味:①《别录》:味甘,无毒。②《药性论》:大寒。
归经:肺;脾经
用药禁忌:《本草拾遗》秃人毛发,沐汤中不少许,发尽脱,亦不更生。
配伍经验:雄黄巴豆蜈蚣大黄芫青人参蜂房斑蝥曾青茯苓附子麝香龙骨露蜂房莽草当归防风木香桔梗干姜
相关方剂:龙牙散鹳骨丸大金牙散

鹳骨原形态

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录》),老鹳、捞鱼鹳。

体长约120厘米。嘴形粗健,长直而略侧扁,角黑色,先端渐形尖细,色亦较淡。虹膜淡粉红而外圈黑色;眼周及颏囊的裸出部朱红。全体大多白色;肩羽、翼上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均呈光辉黑色,大部分外翈呈银辉色。脚长,暗红色,胫下部裸出;趾长居中,向前三趾的基部有蹼相连着,后趾位置不较他趾为高,爪短钝。

鹳骨资源分布

活动于开阔沼泽和潮湿草地上,夜宿高树,常集群生活。繁殖于我国北方地区,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鹳骨各家论述

1.《别录》:主心腹疾。

2.《药性论》:洽腹痛。炙令黄,未,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3.《本草拾遗》:脚骨及嘴主喉痹,蛇咬,及小儿闪廦。大腹痞满,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鹳骨附方

治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鹳骨三寸,雄黄、莽草、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芫菁十四枚,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千金方》鹳骨丸)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