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

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汉语拼音:Dì Fū Zǐ
别名: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英文名:FRUCTUS KOCHIAE
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血痢;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性味:辛、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用药禁忌:《本草备要》:"恶螵蛸。"
配伍经验:防风地黄车前决明子车前子细辛黄芩茯苓青葙青葙子甘草茺蔚子黄连菟丝菟丝子干地黄苦参枸杞子菊花人参
相关方剂:决明子散归睛散、三花五子丸、加减三花五子丸、行水膏、山茱萸丸风癣汤八子丸芳香化湿汤四皮饮

地肤子性状

干燥果实呈扁圆形五角星状,直径1~3毫米,厚约1毫米。外面为宿存花被,膜质,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土灰绿色或浅棕色;有的具三角形小翅5枚,排列如五角星状。顶面中央有柱头残痕,基部有圆点状果柄痕,及10条左右放射状的棱线。花被易剥离,内有1粒小坚果,横生,果皮半透明膜质,有点状花纹,亦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平,形似芝麻,在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点状花纹,中部稍凹,边缘稍隆起,内有马蹄状的胚,淡黄色,油质,胚乳白色。气微,味微苦。以色灰绿。饱满、无枝叶杂质者为佳。

地肤子鉴别

本品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地肤子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地肤子化学成分

果实主含三萜及其甙,已分离得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

地肤子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生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3-7m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条主脉;茎上部叶较小,有一中脉。花单个或2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小,两性或雌性;黄绿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有时近扇形;雄蕊5,花丝丝状;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球形,果皮与种子离生,包于花被内。种子1颗,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地肤子资源分布

生长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亦产。

地肤子各家论述

1.卢复: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地肤子附方

①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地肤子药理作用

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大鼠无利尿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