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苗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嫩茎叶。
汉语拼音:Dì Fū Miáo
别名:扫帚苗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赤白痢;泄泻;小便淋痛;目赤涩痛;雀盲;皮肤风热赤肿,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
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脾;大肠经

地肤苗性状

本品分枝较多,黄绿色,具条纹,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多脱落;展平后呈狭长披针形,长3-6cm,宽0.4-0.6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全缘,被短柔毛,边缘有长柔毛,通常具3条纵脉。花多1-2,腋生;花被片5,黄绿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质柔软。气微,味淡。

地肤苗化学成分

含哈尔满(harman),哈尔明碱(harmine)[1],钙、镁、铁、锌、铜、磷等元素[2]。

地肤苗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5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淡绿色或浅红色,生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7cm,宽3-7m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通常有3条主脉;茎上部叶较小,有一中脉。花单个或2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下有时有锈色长柔毛;花小,两性或雌性;黄绿色,花被片5,近球形,基部合生,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有时近扇形;雄蕊5,花丝丝状;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球形,果皮与种子离生,包于花被内。种子1颗,扁球形,黑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地肤苗生态环境

生于荒野、田边、路旁,栽培于庭园。

地肤苗资源分布

几遍布全国。

地肤苗各家论述

1.《纲目》:地肤苗叶,能益阴气,通小肠,无阴则阳无以化,亦东垣治小便不通用黄蘖、知母滋肾之意。煎水日服,利小便诸淋。

地肤苗附方

①疗淋:地肤草二七把,以水二升煎之。亦可长服。(《范汪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