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汉语拼音:Dà Jǐ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英文名:Knoxia Root, Peking Euphorbia Root
功效与作用: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水肿;胸腹积水;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痈肿;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归经:肺;脾;肝;肾;膀胱经
用药禁忌: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①《本草经集注》:"反甘草。"②《药性论》:"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③《唐本草》:"畏菖蒲、芦草、鼠屎。"④《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蓣。"⑤《纲目》:"得枣则不损脾。"⑥《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配伍经验:甘遂芫花大黄陈皮葶苈槟榔巴豆木香细辛半夏当归防风麝香茯苓杏仁甘草黄芩附子泽泻雄黄
相关方剂:控涎丹华山碑记丸金仙膏十枣汤白芥丸、清肝膏、太乙神丹小胃丹神仙解毒万病丸救急丹

大戟性状

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0.5-2cm,近根头部偶有膨大至4cm;根头常见茎的残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纵直沟纹及横向皮孔,支根少而扭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棕黄色或类白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断面色白者为佳。

大戟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或切片,晒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锅内用文火煮至醋尽,再炒至微干,取出,晒干。(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雷公炮炙论》: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已至申,去芋叶,晒干用之。《纲目》:凡采得大戟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本草通玄》:大戟用枣同煮软,去骨,晒干。

大戟鉴别

将根切成薄片,加冰醋酸与浓硫酸各1滴,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乳汁管中所含乳汁显红色。

大戟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类成分大戟酮(euphorbon),生物碱,大戟色素体(euphorbia)A、B、C等。另含树胶、树脂。新鲜叶含维生素C 110mg%-112mg%。

大戟原形态

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30-9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壮,圆锥形,有侧根。茎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6-12m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全缘,具明显中脉,上面无毛,下面在中脉上有毛。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顶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复伞形;基都有叶状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数回分枝,分技处着生近圆形的苞叶4或2,对生;腋生者伞梗单生;苞叶卵状长圆形,先端尖;杯状聚伞花序的总苞钟形或陀螺形,4-5裂,腺体4-5,长圆形,肉质肥厚,内面基部有毛,两腺体之间有膜质长圆形附属物;雌雄花均无花被;雄花多数,花丝基部较花梗稍粗壮,两者之间有关节,花药球形,横裂;雌花1;花柱先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密被刺疣。种子卵形,光滑。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大戟生态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及疏林下。

大戟资源分布

分布于全国除新疆、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外各地。

大戟各家论述

1.《纲目》: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控涎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大戟附方

①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

大戟药理作用

1.致泻:对离体回肠的作用 各种京大戟生、制品煎剂对离体回肠均有兴奋作用,肠蠕动增加,肠平滑肌张力提高。并随着炮制醋液浓度的提高,收缩强度似有加强趋势,其中50%、70%浓度兴奋作用特别明显。本品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增加,产生泻下作用。京大戟根乙醚抽出物有致泻作用,热水抽出物对猫有剧泻作用。

2.对平滑肌作用:提取物能扩张末稍血管,兴奋妊娠离体子宫。

3.抗菌作用 东北的大戟(Euphorbiasp.)鲜叶汁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质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剂保存数天或加热亦可使抗菌作用减少甚至丧失。实验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利尿作用 以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80g/kg),喂饲小白鼠,2-3小时后,其尿量明显增加。

5.大戟与甘草合并用药的影响:据我国历代本草书籍之记载,大戟与甘草配伍是禁忌的,属十八反之列。动物试验证明,小鼠腹腔注射大戟、甘草混合后的乙醇浸出液,其半数致死量要比单独应用大戟时小数倍,可见两者配伍时大戟的毒性增加了,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如将大戟与甘草分别酒浸,而在给药时方混合投予者,其毒性比共浸者为小,但仍比单用大戟时毒性大。小鼠口服大戟及甘草的煎剂亦获得相似的结果。大戟、甘草均用50%乙醇浸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甘草的LD50为12.4±0.7g/kg,大戟为30.0±5.5g/kg,大戟加甘草合用毒性增加。大戟煎剂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4.69±0.021g/kg,大戟加甘草(1:1)腹腔注射LD50为5.02±0.025g/kg,毒性未见增加。

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钠溶液造成实验性腹水,口服大戟煎剂或酒精浸液,都有利尿作用,如与甘草合用,其利尿和泻下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甘草的用量比例愈大,其相反作用也愈强。因此,从治疗腹水的角度来看,两者合用是不适宜的。另有报道,用小鼠死亡作指标,认为大戟(品种未鉴定)与甘草煎剂并无相反作用。但所用剂量大小,试验鼠全部未死,还需进一步试验。

40%大戟煎剂0.5ml灌胃,无论大戟单用或与甘草合用,对小鼠泻下作用无明显差异。

离体小肠实验:0.01%-1%的甘草煎剂对兔离体小肠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抑制作用,但随药液浓度之降低,抑制作用也渐减弱,并渐呈现略兴奋的作用;炙京大戟煎剂高浓度时收缩振幅变化不明显或略降,低浓度时渐升,张力均降低;合用后,与同剂量的单味煎剂比较,高浓度时,抑制作用多有加强,当浓度渐低时,差异不显着或略有抑制,且甘草之量大于京大戟时,尤为显着。

镇痛作用 采用YSD一4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电刺激箱进行测记。小鼠ig甘草或京大戟煎剂后,有一定镇痛作用,且量越大越显着,而京大戟又优于甘草。合用后,与同剂量之单味煎剂比较,当二药等量时,镇痛作用次于单味煎剂;当甘草的量大于京大戟时,镇痛作用优于单味煎剂,并与用量有关,小剂量优于大剂量。

对离体蛙心作用 离体蛙心实验:按斯氏Strdub离体蛙心灌流法制备离体蛙心,每组5个蛙心,共分20组进行实验,取平均值作曲线并比较,0.31-5%的甘草及炙京大戟煎剂对离体蛙心的影响是高浓度时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作用较弱或不明显;合用后,与同剂量的单味组比较,抑制作用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浓度越高越显着,而0.63%的不明显。

6.其他作用 根皮70%乙醇提取液注射于动物,血压轻微上升,肾容积显着缩小,无论剂量大小,利尿作用均不显着。健康成人服煎剂亦无明显利尿作用。提取物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能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同属植物京大戟日本变种EuphorbiapekinensisRupr.var.JaponensisMak.水浸液对家兔、豚鼠的离体及在位子宫呈收缩作用。黑海大戟EuphorbiaponticaProkh水浸剂、酊剂及用植物细粉做成的油膏,对于皮肤都有明显刺激,长期应用可引起发红、烧的感、小泡乃至脱皮。面部皮肤更加敏感。浸剂刺激性较弱。新加仑制剂注射于蛙或猫可使心跳停止于收缩期。可能含有强心甙。

中国药材学:

大戟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黄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着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

②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变腹水

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曾试治20例,经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经数小时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观察到,一般服粉剂0.6克时药物反应都能耐受,如超过1.8克时,则反应增重,有恶寒、震颤、头昏、烦躁、口干,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反应可持续2~6小时,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禁忌证同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