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

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及红鳍鲌的肉。
汉语拼音:Bái Yú
别名:鲌鱼(《滇南本草》),鱎鱼(《纲目》),白扁鱼(《本草求原》)。
英文名:Topmouth culter
功效与作用:开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积不化;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肝。"
用药禁忌:①孟诜:"多食泥人心,久食令人心腹诸病。"②《日华子本草》:"患疮疖人不可食,甚发脓。"
配伍经验:滑石蜂房露蜂房茯苓人参附子大黄干姜细辛石膏槟榔升麻雄黄独活远志僵蚕金银花珍珠白附子赤茯苓
相关方剂:白僵蚕膏滑石白鱼散、鱼胶饮、骨(疒秋)灵白鱼酒白鱼灰散、鱼鳔种子丸、白鱼膏葛上亭长丸

白鱼化学成分

翘嘴红鲌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77g,蛋白质18.6g,脂肪4.6g,灰分1g;钙37mg,磷166mg,铁1.1mg,核黄素(rlboflavine)0.07mg,烟酸(nicotinic acid)1.3mg。

白鱼原形态

1.翘嘴红鲌,体延长而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后部微降起。体高与头长略相等,个体长200mm以下的,头长的比体高为大,200mm以上的个体则相反。6冬龄鱼体长可达615-648mm,体重达2500-3500g。口上位,口裂伸至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下方。下咽齿3行,齿的顶端呈钩状。下颌肥厚,急剧突出而上翘。眼大,位于头的侧上方。鳃耙细长,侧线前段稍向腹方弯曲,后段横贯体侧正中。鳞小,侧线鳞83-93,大多为86-90。背鳍3,7,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其起点的腹鳍起点与臀鳍起点之中央的稍前,至吻端与尾鳍基部的距离几相等。臀鳍3,21-25,基部较长。鳔3室,中室大而圆。后室细小。腹腔膜银白色,背部及体侧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各鳍灰色乃至灰黑色。

白鱼资源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以鱼类、昆虫等为食。产卵期约在6~7月间。黑龙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均有分布。

白鱼各家论述

1.孟诜:主肝家不足气。调五藏气,理经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