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

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
汉语拼音:Bái Dòu Kòu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英文名:cardamom, cluster, 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 Fruit Java Amomum, Round Cardamom Fruit, round cardamon seed, Semen Amomi Cardamomi
功效与作用: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肺、脾经。
用药禁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配伍经验:豆蔻白豆甘草陈皮木香人参白术丁香茯苓砂仁沉香厚朴半夏青皮干姜槟榔附子生姜藿香当归
相关方剂:甘露消毒丹香砂养胃丸资生丸、木香匀气散、调中和胃丸、散结化痰汤、大神效活络丹养胃汤长春酒、西洋药酒

白豆蔻性状

干燥果实,商品即称"豆蔻"。略呈圆球形,具不显着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凉。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主产越南、泰国等地。

白豆蔻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

白豆蔻鉴别

薄层角谱: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挥发油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min,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白豆蔻采收和储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白豆蔻化学成分

1.白豆蔻,种子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遍的为1,8-桉叶素(1,8-cineole)达66.81%,相对较高的有β-蒎烯(β-pinene)10.93%,α-蒎烯(α-pinene)3.71%,丁香烯(caryophellene)3.01%,龙脑乙酸酯(bornyl acetate)2.04%,α-松油醇(α-terpineol)2.03%,芳樟醇(linalool)1.39%,此外还含有4-松油烯醇(terpinene-4-ol),香橙烯(aromadendrene),γ-广藿香烯(γ-patchoulene),α-榄香烯(α-elemene),γ-荜澄茄油烯(γ-cubebene),水化梨松烯(sabinene hydrate),橙花步醇(nerolidol),甜没药烯(bisabolene),樟烯(camphenen)及葛缕酮(carvone)等。叶含挥发油,其成分含量最高的为1,8-桉叶油素(59.91%),其次为α-松油醇(10.69%),此外还有柠檬烯(limonene),β-蒎烯,樟烯,对-聚伞花素(p-cymene)等。

白豆蔻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粗大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状,高2~3米。叶2列,无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达23厘米,宽7.5厘米,罕达10厘米,先端狭渐尖,基部狭,边缘近波状,两面光滑,叶舌长达7毫米,先端2裂,被长硬毛。穗状花序生于根茎上,花茎连花梗长达8厘米;有卵圆形的鳞片,鳞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绢毛;苞片卵圆形,先端急尖,被纤毛,灰色,长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裂,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被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管部狭,长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钝,长约1厘米,唇瓣倒卵形,长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状,中间厚,被微柔毛,黄色或带赤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毫米;花丝宽而有沟,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圆柱状,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白豆蔻资源分布

栽培于热带地区。分布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白豆蔻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白豆蔻附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白豆蔻汤《圣济总录》;沉香汤《圣济总录》;补和汤《圣济总录》

白豆蔻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 thurin 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4.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