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树或越南安息香的树脂。夏、秋二季,选择生长5~10年的树木,在距离地面40厘米处,用利刀在树干四周割三角形伤口多处,经1周后,伤口开始流出黄色液汁,将此液状物除去后,渐流白色香树脂,待其稍干后采收。此后隔一定时期在伤口以上4厘米处,再割新伤口,如法采集。最先流出的香树脂品质最佳,其后采得者较次。
汉语拼音:ān Xī Xiānɡ
别名:拙贝罗香
英文名:BENZOINUM
功效与作用:开窃清神,行气活血,止痛。用于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心腹疼痛,产后血晕,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分;或入丸、散。外用:烧烟熏。
性味:辛;苦;性平
归经:入心、肝、脾经。
用药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本经逢原》:"凡气虚少食,阴虚多火者禁用。"
配伍经验:木香麝香附子乳香当归沉香桃仁丁香没药朱砂阿魏人参槟榔甘草茯苓天麻防风牛膝羌活牛黄
相关方剂:苏合香丸大神效活络丹地黄沉香丸补骨脂煎丸至宝丹木瓜虎骨丸、五枝煎、安息香煎大活络丹豆桂丸

安息香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小块,稍扁平,常粘结成团块。表面橙黄色,具蜡样光泽(自然出脂);或为不规则的圆柱状、扁平块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人工割脂)。质脆,易碎,断面平坦,白色,放置后逐渐变为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加热则软化熔融。气芳香,味微辛,嚼之有砂粒感。

安息香鉴别

(1) 取本品约0.25g,置干燥试管中,缓缓加热,即发生刺激性香气,并产生多数棱柱状结晶的升华物。

安息香采收和储藏

置阴凉干燥处。

安息香化学成分

1.安息香主含树脂约90%,其成分有3-桂皮酰苏门树脂酸酯(3-cinnamoyl sumaresinolic acid),松柏醇桂皮酸酯(coniferyl cinnamate),苏合香素(styracin cinnamoylcin-namate)2%~3%,香草醛(vanillin)1%,桂皮酸苯丙醇酯(phenylpropyl cinnamate)1%及游离苯甲酸和硅皮酸(cinnamic acid)等。总苯甲酸含量10%~20%,总桂皮酸含量10%~30 %[1]。

安息香原形态

1.乔木,高10-20m。树皮绿棕色,内皮棕黑色,木质部棕红色,幼枝被棕色星状毛。叶互生;柄长约1cm;叶片长卵形,长达11cm,宽达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上面略有光泽,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状毛,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由总状花序集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被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钟状,5齿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均被银白色丝状毛,内面棕红色;雄蕊8-10,花药线形,花丝基部联合成管;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上部1室,下部2-3室,花柱细长,棕红色。果实扁球形,长约2cm,灰棕色。种子坚果状,红棕色,每室有种子1枚,具6纵纹。

安息香生态环境

1.野生或栽培于稻田边。2.生于海拔100-2000m的山坡、山谷、疏林或林缘。

安息香资源分布

1.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爪哇。2.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安息香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心腹恶气。

安息香附方

1.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主治中风或感受时行瘴疠之气。2.安息香丸(《全幼心鉴》),芳香化浊,行气和中,主治小儿腹痛。3.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热开窍,化浊解毒,主治中暑,中风及温病痰热内闭。

安息香药理作用

安息香酊为刺激性祛痰药,置于热水中吸入其蒸气,则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而增加其分泌;可用于支气管炎以促进痰液排出。吸入时应避免蒸气的浓度过高而刺激眼、鼻、喉等。它还可外用作局部防腐剂。一般皆用其复方酊剂。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