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汉语拼音:炙甘草(zhì gān cǎo)
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功效与作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用量:1.5~9g。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
用药禁忌: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配伍经验:甘草当归人参白术茯苓地黄白芍陈皮黄芪川芎熟地黄半夏柴胡防风升麻黄芩干姜木香党参麦冬
相关方剂:半夏人参酒、甘麦大枣汤、选奇汤补肝汤、苓桂术甘汤、黄耆白术汤理饮汤左归饮七福饮柴胡疏肝散

炙甘草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炙甘草炮制

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炙甘草鉴别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炙甘草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炙甘草化学成分

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异甘草黄酮醇等成分。

炙甘草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炙甘草资源分布

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土壤中。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炙甘草临床应用

1 健脾益气和中

《本草述钩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对于脾胃倦怠, 心虚悸动引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气补中, 故可用于多种气虚证, 如脾胃虚弱, 气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以增强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气气虚不足, 心悸动, 脉结代者,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

对咳嗽气喘, 本品有润肺止咳平喘, 药性甘平, 故无论外感内伤, 寒热虚实, 以肺失宣降, 气喘咳嗽, 均可应用。如寒痰停饮喘咳配半夏、干姜、细辛等同用的小青龙汤均以本品止咳平喘之良药。

对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本品甘以解毒, 治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有良好的解毒之效。如用于火毒疮疡, 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同用如仙方活命饮。

如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 本品味甘缓急止痛, 常与桂枝、芍药、饴糖等同用, 治脾胃虚寒, 脘腹挛急作痛, 如小健中汤;与芍药同用, 甘酸化阴柔筋止痛, 以治四肢挛急作痛, 如芍药甘草汤;又甘草梢善止茎痛, 配木通生地, 竹叶同用。还可用治口糜, 淋痛, 如导赤散。

2 调和药性

《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着》元胡、瓦楞子、甘草配伍特点是:益气化痰瘀和中止酸止痛, 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三药合伍, 痰瘀兼化, 相辅相成, 化滞中寓和中缓急, 则不伤正而增止酸止痛之功。本品甘平、药性和缓、能升能降, 能浮能沉, 故与寒热、温凉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有缓和药性, 调和百药之功。如与石膏、知母等寒凉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如白虎汤, 以防寒凉伤胃;与附子, 干姜等温热同用, 如四逆汤, 以防燥热伤阴;与大黄、芒硝等泻下药同用, 如调胃承气汤, 以缓其速下, 泻不伤正;与人参、白术、当归、地黄等补益药同用, 如八珍汤, 以药效缓慢持久。本品最善调合百药之性, 因此固有“国老”之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