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白芍、香附、枳壳、玄胡。
功能主治:痞块,痛无形质,不时而发者,非痃即癖。
用法用量:内热,加山栀。
出处:《医学传灯》卷下
组成:柴胡1钱2分,陈皮1钱2分,川芎1钱,赤芍1钱,枳壳1钱,醋炒香附1钱,炙草5分。
功能主治:肝气左胁痛。
出处:《医医偶录》卷二
别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
组成:柴胡2钱,陈皮(醋炒)2钱,川芎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麸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1钱半。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主因怒气郁而胁痛,寒热往来,痛而胀闷,不得俯仰,喜太息,脉弦。现用于神经官能症、中耳炎等。胁肋疼痛。肝实胁痛,不得转侧,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验方新编》卷五)、柴胡疏肝汤(《不知医必要》卷二)。
出处:《准绳·类方》卷四引《统旨》
组成:柴胡2钱,陈皮(醋炒)2钱,川芎(童便浸,切)1钱半,芍药1钱半,枳壳(炒)1钱半,甘草(炙)5分,香附(醋炒)1钱半,山栀子(姜汁炒黑)1钱,煨姜1片。
功能主治:解郁调肝。主怒火伤肝,胁痛,血菀于上。呕血,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温服。吐血,加童便半盏。
出处:《张氏医道》卷十四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香附各4.5克,炙甘草1.5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脉弦。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运用: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方解: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专人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肝气、养肝血,和胃气,诚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良方。本方是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而四逆散中四药等量,侧重调畅气机,疏理肝脾;本方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枳实改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重在行气疏肝,兼以和血止痛,为治肝郁血滞之良方。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提示:本方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出处:《景岳全书》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