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油

为棕榈种植物椰子的胚乳,经碾碎烘蒸后所榨取的油。
汉语拼音:Yē Zi Yóu
英文名:Coconut endosperm Oi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 L.
功效与作用:治疥癣,冻疮。①《华夷花木考》:祛暑气。②《粤志》:疗齿疾,冻疮。③《中国药植图鉴》:搽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搽。
性味:辛;微温
归经:肺;脾经
配伍经验:麻油椰子牛脂野猪脂乳香郁金铜绿蜜蜡烟草
相关方剂:家方黄膏伤湿止痛膏、收伤油、白壁膏苍玉膏

椰子油性状

椰子油在热带地方为白色液体,在冷处则为牛油样的固体;有特殊气味,新鲜时气味芬芳。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碱化值258,碘值8.4~9.3。

椰子油鉴别

椰子油在热带地方为白色液体,在冷处则为牛油样的固体;有特殊气味,新鲜时气味芬芳。油的比重0.8354,折射率1.4295,碱化值258,碘值8.4~9.3。

椰子油采收和储藏

将果实有胚乳,经碾碎烘、蒸后榨取其油。

椰子油化学成分

果肉含油量为60-65%。油中含游离脂肪酸20%,羊油酸2%,棕榈酸7%,羊脂酸9%,脂蜡酸5%,羊蜡酸10%,油酸2%,月桂酸45%。椰子油的甾醇中含豆甾三烯醇(Stigmastatrienol)4.5%,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岩藻甾醇(FucosCerol)31.5%,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甾醇6%, β-谷甾醇58%。

椰子油原形态

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多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椰子油生态环境

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椰子油资源分布

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椰子油各家论述

1.《华夷花木考》:祛暑气。
2.《粤志》:疗齿疾,冻疮。
3.《中国药植图鉴》:搽神经性皮炎。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