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汉语拼音:Sānɡ Yè
别名:铁扇子(《百草镜》)。
英文名:FOLIUM MORI
功效与作用:治疗下肢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10天后再给以第二或第三疗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肢。临床观察各期象皮肿病人共512例计352条腿,经一疗程后基本治愈(腿围缩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肤变薄,皮下组织极度松软,自觉症状消失,劳动力完全恢复)者计38条腿,占10.2%;显着进步(腿围显着缩小,皮肤、皮下组织大部松软,自觉症状显着改善,劳动力有所提高)者计166条腿,占47.2%;进步(腿围稍有缩小,皮肤、皮下组织略感松软,自觉症状稍减,劳动力稍微增进)者计149条腿,占42.3%;无效者仅1条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病人则多难恢复到健肢水平。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如能同时绑扎踝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绑扎。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苦甘,寒。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②《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毒。③《医林纂要》:甘酸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①《纲目》:手足阳明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配伍经验:甘草薄荷菊花地黄连翘杏仁黄芩麦冬桔梗牡丹皮防风栀子荆芥茯苓玄参赤芍橘红当归人参知母
相关方剂: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除瘟化毒汤和血蒸剂、清肝膏、银翘散加减方、延年益寿酒、羚角钩藤汤安胎膏桑杏汤

桑叶性状

干燥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3厘米,宽7~11厘米。先端尖,边缘有锯齿,有时作不规则分裂,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上面黄绿色,略有光泽,沿叶脉处有细小毛茸;下面色稍浅,叶脉突起,小脉交织成网状,密生细毛。质脆易碎。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脆、无杂质者为佳。习惯应用桑叶以经霜者为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桑叶炮制

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簸去梗,筛去泥屑。蜜桑叶: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100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桑叶鉴别

干燥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3厘米,宽7~11厘米。先端尖,边缘有锯齿,有时作不规则分裂,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上面黄绿色,略有光泽,沿叶脉处有细小毛茸;下面色稍浅,叶脉突起,小脉交织成网状,密生细毛。质脆易碎。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脆、无杂质者为佳。习惯应用桑叶以经霜者为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桑叶采收和储藏

置干燥处。

桑叶化学成分

叶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和蜕皮甾酮、溶血素、绿原酸。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异己酸、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酚、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三十一烷、羟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门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并含维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叶酸105微克%,5-甲酰四氢叶酸22微克%,维生素B1-460微克%,维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胆碱、胡芦巴碱,以及铜10p.p.m.、锌16p.p.m.、硼35p.p.m.、锰270p.p.m.。

桑叶原形态

桑(《诗经》),又名:家桑(《日华子本草》),荆桑(王祯《农书》),桑椹树(《救荒本草》),黄桑。
落叶乔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液。树皮黄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黄色,细长疏生,嫩时稍有柔毛。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最长可达20厘米,宽5~11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心脏形或不对称,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圆齿;叶柄长1.5~4厘米;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状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无花柱,柱头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肉质,有柄,椭圆形,长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树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叶中的白色液汁(桑叶汁)、果穗(桑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桑叶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南部育蚕区产量较大。

桑叶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②《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③《本草撮要》: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④张寿颐: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桑叶附方

①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②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③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④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⑥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⑦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⑧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通玄论》)

⑩治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⑿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山东中草药手册》)

⒁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桑叶药理作用

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肾上腺素高血糖的测定作指标,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国内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性试验中,用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对内脏器官无损害,如超过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则对肝、肾、肺等有一定损害(变性、出血);桑叶注射液无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桑叶水煎剂高浓度(31毫克/毫升)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芸香甙和槲皮素的药理参见"槐花"条,丁香油酚的药理参见"丁香"条。

桑叶临床应用

治疗下肢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10天后再给以第二或第三疗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肢。临床观察各期象皮肿病人共512例计352条腿,经一疗程后基本治愈(腿围缩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肤变薄,皮下组织极度松软,自觉症状消失,劳动力完全恢复)者计38条腿,占10.2%;显着进步(腿围显着缩小,皮肤、皮下组织大部松软,自觉症状显着改善,劳动力有所提高)者计166条腿,占47.2%;进步(腿围稍有缩小,皮肤、皮下组织略感松软,自觉症状稍减,劳动力稍微增进)者计149条腿,占42.3%;无效者仅1条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病人则多难恢复到健肢水平。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如能同时绑扎踝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绑扎。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