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春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汉语拼音:Pú Gōnɡ Yīnɡ
别名:凫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耩褥草(《唐本草》),仆公荚(《千金翼方》),仆公罂(《本草图经》),地丁(《本草衍义》),金簪草(《土宿本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救荒本草》),鹁鸪英(《庚辛玉册》),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谱》),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纲目》),奶汁草(《本经逢原》),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卜地蜈蚣、鬼灯笼(《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义》),双英卜地(《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花草、古古丁(《江苏植
英文名:Mongolian Dandelion Herb
功效与作用: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现已制成注射剂、片剂、糖浆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大剂量60g;大剂量60g,或捣汁;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入肝、胃经。
用药禁忌: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配伍经验:甘草金银花当归黄芩连翘赤芍大黄地丁柴胡牡丹皮玄参茯苓白芷地黄紫花地丁陈皮菊花天花粉夏枯草香附
相关方剂:前列腺汤、五味消毒化疔饮、蒲公英酒、虎杖煎剂五味消毒饮、蒲肝茶、阑尾消炎丸、柴贝汤、黄香汤、育阴煎加味

蒲公英性状

性产太鉴别 (1)蒲公英 全草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工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倒皮针形,长6-15cm,宽2-3.5cm,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倒向浅裂或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形,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被蛛丝状毛。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关状毛。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外面总苞片数层,先端有或无小角,内面1层长于外层的1.5-2倍,先端有小角,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味微苦。

蒲公英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泥土,切段,晒干。

蒲公英鉴别

本品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形,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蒲公英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蒲公英化学成分

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果胶(pectin)等。

蒲公英原形态

1.蒲公英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单一分枝,直径通常3-5mm,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2-3.5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细小锯齿,绿色或有时在边缘事淡紫以斑迹,被白色蛛丝状毛。花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内面一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膜质,缘具蛛丝状毛,内、外苞生先端均有小角状突起;花托平坦;花冠黄色,先端平截,常裂;雄蕊5,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雌世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1.5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

蒲公英资源分布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蒲公英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蒲公英附方

①治乳痈: 蒲公英(洗净细锉), 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 (《本草衍义补遗》)②治急性乳腺炎: 蒲公英二两,香附-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 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梅师集验方》)④治瘰疠结核,痰核绕项而生: 蒲公英三钱,香附-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茨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枝箭二钱,小九古中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⑤治疳疮疗毒: 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 (《纲目》)⑥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金银花。将两药分别水煎,制成两种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选编·五官》)⑦治急性化脓性感染: 蒲公英、乳香、没药、甘草,煎服。

蒲公英药理作用

蒲公英注射浓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菌,但煎剂1:100亦无效。其1:80的水煎剂能延缓ECHO11病毒细胞病变。醇提取物31毫克/公斤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对某些真酋亦有抑制作用。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58.88±7.94克/公斤,小鼠、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肾脏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煎剂给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国外研究,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也有认为它有利尿作用,特别是对门脉性水肿有效,可能是由于植物中含有大量钾的缘故。对离体蛙心,小量兴奋而大量则呈抑制作用。也有用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者。内服叶的浸剂可治蛇咬伤,也有用以促进妇女的乳汁分泌的。

蒲公英临床应用

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现已制成注射剂、片剂、糖浆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①用法

㈠注射:目前临床用于抗感染的多以注射剂为主。肌肉注射每次可用2毫升(相当于总生药10克),每日2~3次,也有用至每日总量相当于生药40~160克的;静脉滴注每次用含生药25~100克的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滴入。亦可根据病情需要作穴位注射(治疗脉臂炎)或胸腔注射(治疗脓胸)。㈡口服:除煎剂(大多配成复方使用)、片剂、糖浆外,尚有用于治疗乳腺炎的酒浸剂(蒲公英40克加50°白酒500毫升浸7天,过滤。日服3次,每次20~90毫升)等。㈢外用:蒲公英根茎研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剂,或用鲜草全株捣成糊剂敷于患处,治疗急性乳腺炎、颌下腺及颌下软组织炎,颈背蜂窝织炎等急性软组织炎症;用鲜蒲公英捣取汁滴耳治疗中耳炎,涂于创面治疗烫伤等;制成1%点眼液点眼,或配合菊花煎水熏洗患眼,治疗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用蒲公英20~90克捣碎,加入一个鸡蛋的蛋清,搅匀,再加白糖适量,共捣成糊状,敷于患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

②应用范围与疗效

临床应用蒲公英的范围较广。仅据上海市试用注射剂治疗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就达40种左右,计700余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6例,痊愈38例,有效13例;急、慢性支气管炎69例,痊愈19例,有效44例;肺炎43例,痊愈37例,有效1例;传染性肝炎97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泌尿系痞染52例,痊愈25例,有效14例;各种外科疾患(包括疖肿、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胰腺炎、丹毒、阑尾炎、胆囊炎、脉管炎)184例,痊愈42例,有效31例;用于手术后预防感染39例,效果满意者33例,有效者5例;五官科炎症(包括急性和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急性耳廓软骨膜炎、牙周炎、眼结膜炎)194例,痊愈143例,有效41例;骨科炎症(包括开放性骨折炎症、骨髓炎等)12例,痊愈8例,有效2例;皮肤科炎症(多发性毛囊炎、传染性湿疹、脓疱疮、皮肤感染等)24例,痊愈23例,有效1例。其它如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腮腺炎、输卵管炎、附睾炎,以及肿瘤、结核等的继发感染,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病例均很少,有待进一步观察。蒲公英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似可代替抗菌素使用,对某些疾病还表现出广谱抗菌素的作用;从治疗病毒性感冒、肝炎等的效果来看,可能还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蒲公英还曾用于:㈠慢性胃炎:用蒲公英5钱,酒酿1食匙,水煎两次混合,早、中、晚饭后服;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用蒲公英根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5分,饭后服;㈢先天性血管瘤:取鲜蒲公英叶、茎的白汁,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③副作用

一般很少。但有个别病例静脉滴注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部分病人服用片剂后有胃部发热感觉;服用蒲公英酒浸剂有头晕、恶心、多汗等酒性反应,少数病例出现荨麻疹,个别病例出现荨麻疹并发结合膜炎,停药后即消失。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