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
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及鳞茎。
汉语拼音:Jiǔ Gēn
别名:韭黄(《纲目》)。
英文名:root and blub of Tuber Onio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
功效与作用:温中,行气,散瘀。治胸痹,食积腹胀,赤白带下,吐血,衄血,癣疮,跌打损伤。①《别录》:主养发。②《本草拾遗》:捣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③《纲目》:功用与韭叶相同。④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诸癣。⑤《医林纂要》:大补命火,去瘀血,续筋骨,逐陈寒,疗损伤;加酒服之,回阳救急。⑥《分类草药性》:治风热,消食积,明目清昏,补遗精,止鼻血,清虚火,搽疳疮,熏喉蚁痒。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吐血及衄血,又捣汁涂漆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 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温熨;或研末调敷。
性味:辛,温。①《纲目》:温。②《医林纂要》:甘辛酸,热。
归经:脾;胃经
用药禁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忌服。
配伍经验:麝香、白皮、麻油、白芷、干姜、杏仁、续断、吴茱萸、天花粉、白矾、乌梅、莲子、蛇床子、鹿角、桑寄生、蔓荆子、竹茹、甘松、松香、皂荚
相关方剂:韭根散、五根熏洗方、韭根汁、苣根散、韭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