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

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汉语拼音:Guì Pí
别名:山肉桂、土肉桂、土桂、山玉桂、山桂皮
英文名:Bark of Japanese Cinnamon, Bark o Wilson Cinnamo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C.pedunculatum Nees;C.chekiangense Nakai]2.Cinnamomum burmannii(C.G.et Th.Nees)Bl.3.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C.wilsonii Gamble var.multiflorum Gamble]
功效与作用: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治腹冷胸满,呕吐噎膈,风湿痹痛,跌损瘀滞,血痢肠风。①《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②《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③《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水或酒调敷。
性味:辛,温。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②《四川中药志》:性大热,味辛甘,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脾、肾四经。
用药禁忌:《四川中药志》:阴虚有火者忌服。
配伍经验:当归甘草陈皮木香白芷茴香人参白术川芎香附羌活青皮藿香小茴香地黄赤芍苍术红花枸杞子砂仁
相关方剂:枸杞麦冬烧鲳鱼、十滴水、枸杞当归炖猪肘、加味补中益气汤还童酒、仙传药酒、五加皮杜仲酒、百应丸、灵芝饮、化痞丸

桂皮性状

干燥的树皮,呈弯曲状或半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约30~60厘米,宽达9厘米,厚约1~9毫米。外皮黑棕色至黑褐色,有灰白色花斑,表面栓皮或呈鱼鳞状脱落而显龟纹状凹斑。内表面暗红棕色至黑棕色。断面外层灰褐色,内层红棕色,间有黄棕色射线。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甜辛。以皮薄、呈卷筒状、香气浓厚者为佳。

桂皮鉴别

树皮枫切面:(1)天竺桂 皮层细胞稍小,排列不整齐,壁普厚,类方形,内含小方晶;中柱鞘部位石细胞2-10成群稀疏散在,不连成环,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8-40μm,壁多数较薄,厚约6-8(-12)μm。韧皮部石细胞少,有分泌细胞及含棕色内含物细胞散在;射线细胞含小方晶及砂晶。
(2)阴香 参见阴香皮条。
(3)川桂 皮层细胞较小,方形或类三角形,排列整齐,壁增厚或内壁增厚,有纹孔,含棕色内含物及草酸钙小方晶;有石细胞群散在,石细胞类圆形者,直径20-40μm,椭圆形者长24-72μm,宽20-30μm,壁厚6-10(-14)μm。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少。韧皮部石细胞类圆形。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4-6μm,长方形结晶,宽4-12μm,长达28μm。

桂皮采收和储藏

冬季采取树皮,阴干。

桂皮化学成分

天竺桂的树皮含挥发油约1%,中含水芹烯(Phellandren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叶含挥发油约 1%,中含黄樟醚(Safrole)约60%,丁香油酚约3%, 1,8-桉叶素(Cineole)等。

桂皮原形态

1.天竺桂常绿乔木,高可17m。树皮赭黑色,有香气。单叶互生,近枝梢处交互对生;略革质;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9-12cm,宽3-5cm,先端钝,基部锐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稍淡;具离基3出脉,中央主脉于上部再分出1-2对侧脉;叶柄平滑。花5-6朵,呈伞形花序,生于新枝的叶腋;花小,基部筒状,花被6裂,2轮,广椭圆形或椭圆形,内轮3片较长;发育雄蕊9枚,3轮排列,外2轮花药内向,花丝基部无腺体,第3轮花药外向,花丝基部具2腺体,最内面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细小。浆果球形,暗紫色,基部有宿存萼筒,全缘。花期6月。果熟期12月。
2.阴香,常绿乔木,高达20m。小枝赤褐色,无毛。叶近于对生或散生,革质,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0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均无毛,具离基3出脉,脉腋内无隆起的腺体;叶柄长8-12mm。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绿白色,花被6,基部略合生,长4-5mm,两面均被柔毛;能育雄蕊9,排成3轮,外面2轮花药内向,第3轮花药外向,花药均为卵形,4室,瓣裂,花丝短,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1室,1胚珠,花柱细,柱头小。浆果核果状,卵形,长不及1cm,直径约5mm,基部具肥厚杯状的宿存花被,其先端具6截形短裂片。花期3-4月。果期4-10月。
3.细叶香桂,常绿高大乔木。树皮灰色,小枝密生绢状毛。叶在新枝对生,在老枝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14cm,宽1-6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密生绢状短柔毛,具离基3出脉,在背面显着隆起。圆锥花序腋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白色短柔毛;花淡黄色,花被6裂,基部筒状;雄蕊、雌蕊与前种相似。浆果椭圆形,基部具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6-12月。
4.川桂,常绿高大乔木。枝紫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形至长卵形,长8-15cm,宽3-5cm,先端渐尖而顶点钝,基部楔状或钝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被白粉,幼时有白色绢状毛,后渐脱落;具离基3出脉,在下面不隆起。花小,白色,成圆锥花序或伞形花序;总花梗细长,长1-6cm,光滑或微被毛,小花梗丝状,先端渐粗,具细毛;花被6裂,内外皆疏生绢状细毛;雄蕊与雌蕊均与前种相似。浆果基部具截形之宿存萼筒,全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桂皮资源分布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江西、浙江等地。此外云南、安徽亦产。

桂皮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治腹内诸冷,血气胀痛。
2.《海药本草》:补暖腰脚,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功力与桂心同。
3.《四川中药志》:益肝肾,通经脉,散风寒,除湿痹,暖腰膝,止呕吐。治筋骨疼痛,寒泄腹痛,霍乱呕吐,噎膈胸满,膀胱寒疝,腰膝现冷,风湿痹痛及跌损瘀滞等症。

桂皮药理作用

桂皮中所含桂皮醛、丁香油酚的药理见"肉桂"及"丁香"条。

一种品种未注明的桂皮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醚及醇浸出液比水浸剂作用强。故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挥发油类,是否即是丁香油酚未见报道。

桂皮临床应用

治疗白色念珠菌病:取桂皮(未注明品种)100克加乙醚500毫升,浸渍24小时,滤过,置温水槽内蒸发,除去乙醚后,加蒸馏水100毫升,加温振荡,用滤纸过滤,滤液呈无色透明,调整pH为中性,装安瓿高压灭菌,即为桂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白色念珠菌病共37例,均经临床检查及霉菌培养确诊。成人每日肌注2次,总量4~10毫升,儿童酌减。结果27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培养转阴),6例显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培养阳性,但菌落显着减少),4例好转(临床症状显着改善,培养阳性,菌落减少)。其中以内脏念珠菌病疗效较佳,一般在用药2~5天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症状随之好转,培养转阴;对皮肤及粘膜感染的疗效较慢,一般在用药3~7日后症状开始好转,治疗最短12天,最长119天(曾中断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桂皮素如与广谱抗菌素合用,有可能预防抗菌素所造成的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