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

为紫萁科植物分株紫萁的根茎。
汉语拼音:Guì Pí Zǐ Qí
别名:牛毛广东、紫萁、贯众
英文名:asiatica Cinnamon Fer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unda cinnamomea L.[O.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O.cinnamomea L.var.fokiensis Copel.]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止血杀虫;利尿。主痄腮;流感;痢疾;鼻衄;崩漏;外伤出血;钩虫病;蛲虫病;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炒炭研末,每次3g,每日2-3次。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

桂皮紫萁采收和储藏

春、秋季采收,洗净,除去须根及叶柄,晒干。

桂皮紫萁化学成分

叶含高含量淀粉,叶绿素;叶柄含白色花青甙(leukoanthocyanine),木质素(ligning),纤维,果胶,糖,儿茶酸(catechuic acid)等。还含氨基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an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等。

桂皮紫萁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株高50-100cm。根茎粗短或具粗肥圆柱形的主轴。叶丛生,二型;营养叶柄禾秆色,干后淡棕色,长20-40cm;叶片二回羽状深裂,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35-60cm,宽12-24cm;羽片12-20对,近对生,无柄,基部有关节,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2cm,宽1.2-2.4cm;裂片12-14对,长圆形,长约1cm,宽约4-6mm,全缘,纸质,幼时有淡棕色绒毛;中脉明显,侧脉二叉分枝;孢子叶柄长24-40cm;叶片二回羽状,长20-40cm,宽3-4cm;羽片12-14对,紧缩成线形,背面密被暗棕色的孢子囊。

桂皮紫萁生态环境

生于沼泽地或潮湿山谷。

桂皮紫萁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桂皮紫萁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苦,涩,性微寒。有清热解毒、利尿镇痛、止血杀虫的功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