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

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茎、叶入药。春秋采根及茎,开花前采叶,晒干。
汉语拼音:Chòu Wú Tónɡ
别名:海州常山(《本草图经》),海桐(《群芳谱》),臭桐(《群芳谱》),臭芙蓉(《百草镜》),地梧桐(《养生经验合集》),秋叶、八角梧桐(汪连仕《采药书》),凤眼子(《质问本草》),泡花桐(《中国树木分类学》),楸叶常山(《现代实用中药》),矮桐子、岩桐子(《中国药植志》)。
英文名:Harlequin Glorybower Leaf and Twig
功效与作用:1.治疗高血压病: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据数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龙应用,疗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达81%以上。一般服药后显着降压出现较晚,大多数在第四、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若停止服药,血压可在 1-2周内迅速回升;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临床症状如心悸、气急、头痛、头晕、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服药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凡显着降压看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期外收缩消失,但心串、心音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削。实践中还观察到,疗效与年龄、病期等有一定关系。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疗效不佳;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但也有报告,对三、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着,疗效并不显着。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
性味:《现代实用中药》:"味苦带甘。"
归经:肝;胆;脾经
用药禁忌: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配伍经验:梧桐黄芩山楂菊花金银花白皮桑白皮地龙血藤鸡血鸡血藤苏木野菊决明子野菊花地肤子豨莶豨莶草麻根白木
相关方剂:豨桐丸降压片、桑枝虎杖汤、骨(疒秋)灵臭梧桐洗剂

臭梧桐性状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5-9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2-8cm,密被短柔毛。花多枯萎,黄棕色,具长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一果实,三棱状卵形,灰褐色,具皱纹理。气异臭,味苦、涩。 以花枝干燥、叶色绿者为佳。

臭梧桐炮制

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臭梧桐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明显,下表皮具气孔。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1-2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7-10余个,排列近圆圈状。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偶含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6-9μm。

臭梧桐化学成分

臭梧桐叶含海州常山黄酮甙(clerodend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生物碱。刺槐素-7-双葡萄糖醛酸甙[acacetin-7-glucurono-( 1→2)-glucuronide],植物血凝素(lectin)。臭梧桐素(clerodendronin)A和B,海州常山苦素(clerodendrin) A和B。臭梧桐还含洋丁得酚甙(kusaginin,acteoside)。

臭梧桐原形态

海州常山,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m。幼枝、叶柄及花序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无毛;老枝灰白色,有皮孔,髓部白色,有淡黄色薄片横隔。单叶对生;叶柄长2-8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7cm,宽5-14cm,先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偶有心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疏生短毛或近无毛;侧脉3-5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腑生,疏散,通常二歧分枝,花序长8-18cm,花序梗长3-6cm,具椭圆形叶状苞片,早落;花萼幼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具5棱,先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径6-8mm,包于增大的宿萼内,熟时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臭梧桐资源分布

生于路边、山谷、山地、溪边。分布甚广,由河北南至浙江、福建,西至湖北、四川等地。主产江苏、安徽等地。

臭梧桐附方

①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一斤,莶草(炒,磨末)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于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养生经验合集》桐丸) ②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钱。(《纲目拾遗》)③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臭梧桐三钱至一两,煎服;研粉每服一钱,一日三次。也可与?莶草配合应用。(《上海常用中草药》)④治半边头痛: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先将桐叶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碉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纲目拾遗》)⑤治一切内外痔:自梧桐叶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鲸。煎汤熏洗。(《纲目拾遗》)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自梧桐适量,煎汤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药》)

臭梧桐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臭梧桐对麻醉或不麻醉的大鼠、兔、猫、犬,以及肾型高血压的大鼠和犬均有降压作用。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肌肉、静脉及经口给药均可降压。热浸剂及提取物(热浸剂碱化后加氯化钙所得的沉淀)给狗静脉注射呈现两度降压作用,第一度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30~60分钟恢复,第二度作用温和而持久;肌肉注射和口服仅引起第二度降压作用,可维持2~3小时,静脉注射煎剂仅出现第一度降压作用,口服无效。第一度降压作用很可能不是海州常山的特有作用,在治疗上似无实际意义。海州常山的叶在开花前采集者,降压效力较开花后采集者好,结实时采集者或隔年陈叶降压效力极微。加热过高过久亦使效力降低。如与地龙合用,对降压有协同作用。

关于本品的降压原理,最初认为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所致,神经节的阻断也有一定影响。有人认为主要是刺激血管内感受器通过中枢降压(交叉循环及普鲁卡因封闭试验)以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降低所致。也有人认为上述各种因素均起一定作用。比较全面的看法是第一度降压作用与直接扩张血管和阻断植物神经节有密切关系,可能尚有反射作用参与。第二度降压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部分内脏血管的扩张,并与某些内感受器有一定关系。

②其他作用

海州常山煎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使动物轻度镇静,但加大剂量亦不引起睡眠,也有一定镇痛作用。臭梧桐素甲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臭梧桐童乙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二者均非原植物中主要降压成分。

针桐合剂即海州常山与鬼针草以1:1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给大鼠20克生药/公斤口服,每天一次共5天,对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与每天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毫克/公斤)相当。稀桐丸是由海州常山与稀莶草以2:1制成,也有相似效果。但以上三药单独应用均无明显作用。从针桐合剂中分离出的类甾醇及总生物碱对上述实验性关节炎也有效,但所需剂量过大,看来均非原植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臭梧桐临床应用

①治疗高血压病

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据效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龙应用,疗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达81%以上。一般服药后显着降压出现较晚,大多数在第四、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若停止服药,血压可在1~2周内迅速回升;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临床症状如心悸、气急、头痛、头晕、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服药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凡显著降压者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期外收缩消失,但心率、心音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实践中还观察到,疗效与年龄、病期等有一定关系。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疗效不佳;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但也有报告,对二、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者,疗效并不显著。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较多,如口干、咽喉发烧、胃纳减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用法:㈠臭梧桐片剂,每日10~16克,分3~4次服。㈡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臭梧桐甲素内服,开始每日60~90毫克,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60毫克为维持量,分3次服。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新鲜臭梧桐茎叶4两制成煎剂,为1日量,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88例患者于7~8月份经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81.8%,其中显效以上为46.6%。初步观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显效时间较慢。

③治疗疟疾

内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克),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连服5天。7天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在200片左右。小儿剂量酌减。226例各型疟疾(三日疟96例,间日疟88例,恶性疟24例,混合感染18例)患者,服药后4天内;全部控制症状发作,观察3月未见复发。血检结果:服药后2天原虫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阴转率分别为97.3%和98.6%。药物反应较少,少数出现心律不齐、恶心、呕吐;个别发生全身及下肢浮肿、荨麻疹,但多不严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