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藤

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叶。全年可采,切碎晒干。
汉语拼音:Bái Ténɡ
别名:大发汗、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云南中草药选》)。
英文名:all-grass of Fourfinger Rattanpalm, Bonati Millettia
功效与作用:活血散瘀;解毒;杀虫。主慢性胃炎;黄疸型肝炎;跌打肿痛;骨折;疔疮;湿疹;疥疮;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1~2分;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性味:①《云南中草药选》:"淡辛,温,有毒。"
归经:肺;肝经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配伍经验:甘草茯苓地黄人参黄芩麦冬生姜石膏玄参升麻远志白皮枳实牛黄干地黄茯神柏子仁龙齿虎睛铁精
相关方剂:安神定志方

白藤原形态

白藤, 有刺藤本。叶羽状全裂,长45-50cm,先端不具纤鞭;裂片每侧7-11片,顶端的4-6片常聚生,两侧的单生或2-3片成荣,未间的距离比较疏;叶柄短;叶线形、披针形或倒被针形,长10-20cm,宽1.7-2.5cm,先端和边缘具刚毛状刺,有3-5条叶脉;叶轴被长或短的疏刺;叶鞘上稍具囊状凸起,无刺或偶有稀疏小别,幼龄时具丝状纤鞭。花单性,雌雄异株;肉穗花序纤细,鞭状,总轴上被分又或不分灵的倒刺,总轴上的佛焰苞管状,无刻或被稀疏的小刺,分枝2-3,每一分枝上有小穗状花序2-7个,雄花序部分三回分枝,长约50cm;雄小穗状花序长6-13Cn。,其上每边有花5-20朵;雄花:花导杯状,长约25mm,浅3裂,裂齿三角形,具条纹;花瓣长圆形,长3.5-4mm;雄蕊6;雌花序:回分枝,先端延伸为具爪的纤鞭;雌花小,长3-4mm;花幕基部圆筒形,具3裂片,具条纹;花冠裂片稍长于花导裂片且较狭。果实球形,直径8-10mm,先端有小锥状的椽,鳞片21-23纵列,中间有沟槽,淡黄色,先端褐色。种子为不整齐的球形,直径6mm,背面具粗糙的小瘤状突和沟或洼穴,种脊面中央有合点孔穴,胚乳近均匀或浅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5-6月。

白藤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河边阴湿地。分布云南等地。

白藤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止血,发散,解表。

白藤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闭经,感冒风寒:大发汗根一至二分,水煎服或研末每服五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