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满草

为忍冬科植物红山花的全草及根。夏、秋采,切碎晒干或鲜用。
汉语拼音:Xuè Mǎn Cǎo
别名:接骨药、大血草、接骨丹、血管草(《云南中草药》),苛草、接骨木(《西藏常用中草药》),榆古兴那布(藏名)。
英文名:Herb of Adnate Eld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mbucus adnata Wall.
功效与作用:祛风;利水;活血;通络。主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单板机痹后遗症;慢性腰腿痛;扭伤瘀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脾;肾经
配伍经验:乳香黄柏栀子冰片没药草乌三七紫菀姜黄苏木射干荜茇茜草韭菜商陆七叶一枝花雷公藤八角枫土三七红根
相关方剂:复方消炎止痛搽剂

血满草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血满草原形态

血满草 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m。根和根茎红色,折断后有红色浆汁。茎草质,具明显的棱条。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具叶片状或条形的托叶;小叶3-5对,长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长4-15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苌渐尖,基部不对称,平钝或阔楔形,边缘有锯齿,两面均疏被粗毛,脉上毛较密,顶端一对小叶基部常沿柄相连,有时也与顶生小叶片相连;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聚伞花序顶生,伞形式,长约15cm;具总花梗,3-5出分枝成锐角,初时必被黄色短柔毛,多少杂有腺毛;花小,有恶臭;花萼5裂,被短柔毛,裂片三角形,下部愈合成钟状;花冠白色,辐状,5裂;雄蕊5,互生,着生于花冠筒口,花丝基部膨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柱头3-裂。浆果红色,球形。花期5-7月,果期9-10月。

血满草资源分布

生于旷野疏林潮湿处。分布云南、西藏等地。

血满草各家论述

1.《云南中草药》:祛风活络,散瘀止痒。
2.《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散瘀,强筋骨,祛风湿,利水消肿。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扭伤,血肿,水肿。
3.《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补血,活血,利尿。

血满草附方

①治急、慢性肾炎:血满草五钱,酒瓶花根一两,山皮条、石椒草各四钱。水煎服。(《全展选编·内科》)

血满草药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 血满草煎剂在试管内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有抗真菌作用;但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1]。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