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根

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
汉语拼音:Táo Gēn
别名:桃树根(《圣惠方》)。
英文名:Peach ro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mygdalus persica L.[Prunus persica (L.) Batsch.]2.Amygdalus davidiana (Carr.)C.de Vos ex Henry[Persica davidiana Carr.;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
功效与作用:治黄疸,吐血,衄血,经闭,痈肿,痔疮。①《纲目》:疗黄疸,身目如金。②《分类草药性》:破血。治一切吐血、衄血。③《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可治风湿;外用消痈肿。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治腰痛。⑤《四川中药志》:行血,除胃中热;治痧气腹痛,五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两。外用:煎水洗。
性味:《纲目》:"苦,平,无毒。"
归经:肝经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配伍经验:蒺藜木香丁香白矾苦参蛇床子赤小豆白蔹茵芋蒴藋防风枳壳升麻白皮秦艽防己石南当归大黄寒水石
相关方剂:苍耳子汤、猕猴桃根酒、防风浴汤、神仙解毒丸、马蔺浴汤白英清喉汤、清水膏、赤葛膏吴婆散李梅汤

桃根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

桃根化学成分

根含苯甲酸。

桃根原形态

1.桃 落叶小乔木,高达3-8m。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柄长1-2cm,通常有1至数枚腺体;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花通常单生,生于叶开放,直径约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无毛。叶柄长7-12mm,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约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罕为白色;雄蕊多数,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cm,表面有短绒毛;果肉白色或黄色;离核或粘核。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桃 落叶小乔木,高5-9m。叶互生;托叶早落;叶柄长1.5-3cm;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8cm,宽2-3.5cm,花单生,萼片5,花瓣5,阔倒卵形,粉红色至白色。核果近圆形,黄绿色,表面被黄褐色柔毛。果肉离核;核小,坚硬。种子1颗,棕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桃根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沟底或荒野疏林及灌丛内。

桃根资源分布

1.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2.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桃根各家论述

1.《纲目》:疗黄疸,身目如金。
2.《分类草药性》:破血。治一切吐血、衄血。
3.《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可治风湿;外用消痈肿。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治腰痛。
5.《四川中药志》:行血,除胃中热;治痧气腹痛,五痔。

桃根附方

①治黄疸身眼皆如金色: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适寒温空腹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子复。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忌食热面、猪、鱼等肉。(《伤寒类要》)

②治妇人数年月水不通,面色萎黄,唇口青白,腹内成块,肚上筋脉,腿胫或肿:桃树根一斤,牛蒡子根一斤,马鞭草根一斤,牛膝二斤(去苗),蓬蘽根一斤。上药都锉,以水三斗,煎取一斗,去滓,更于净锅中,以慢火煎如饧,盛于瓷器中。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半大匙。(《圣惠方》桃根煎)

③治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纲目》)

④治骨髓炎:白毛桃(未嫁接)根白皮,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局部。(《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