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为膛螂科动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小刀螂、广腹螳螂等的全体。
汉语拼音:Tánɡ Lánɡ
别名:不过、蟷蠰、薁洀貈、蛑(《尔雅》),蚀肬(《本经》),髦(《方言》),蚚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石螂(《尔雅》郭填注),屹肬(《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蟷螂(《纲目》),斫父、斫郎(《说文解字注》)。
英文名:Mantis
功效与作用: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主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量,捣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调敷。
性味:《医林纂要》:"甘咸,温。"
归经:心;肝经
用药禁忌:血热无瘀者慎用。
配伍经验:当归茯苓地黄人参牛膝枸杞子杜仲远志山茱萸何首乌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白矾石斛蒺藜淫羊藿五加皮羚羊角益智
相关方剂:狐牙散

螳螂性状

本品多为干瘪的虫体,长4-8cm,黑褐色或黄棕色。头部三角形,复眼1对,单眼3个,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触间上方;前胸背侧缘具细齿。翅、足多残缺不全。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咸、涩。

螳螂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切制:用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螳螂化学成分

绿色螳螂的体液呈碱性,pH7.8~9.0,棕色螳螂则呈酸性,pH5~6(可能与食物有关)。在体外,此两色素的呈色,可因酸碱性而互变。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与黄色色素都是胆绿素及其相类物质;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胆绿素。与高等动物一样,甘氨酸是合成胆绿素的材料。

螳螂原形态

1.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螳螂生态环境

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4.

螳螂资源分布

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分布于南方各地。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4.分布于我国广东、台湾和湖北等地。

螳螂各家论述

1.《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溺,又出箭骸,生者能蚀死目。

螳螂附方

①治小儿急惊,定搐:螳螂一个,晰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圣济总录》中分散)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窖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福建)③治痔疮:烧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纲目》)④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动植物民间药》)

螳螂药理作用

有镇静和消炎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