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果穗。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汉语拼音:Sānɡ Shēn
别名:葚(《尔雅》),桑实(《说文)),乌椹(《本草衍义》),文武实(《素问病机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枣(《生草药性备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苏植药志》),桑粒(《东北药植志》),桑藨(《四川中药志》)。
英文名:FRUCTUS MORI
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性味:甘、酸,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用药禁忌:《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配伍经验:地黄熟地黄桑椹子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菟丝菟丝子当归茯苓白芍黄芪川芎牛膝黄精甘草麦冬血藤鸡血鸡血藤
相关方剂:乌须黑发酒、补肾桑椹膏、桑椹乌骨鸡汤、加减地黄汤草还丹加减、补肾壮骨酒、桑椹子酒、补肾生精酒、五子补肾益肝汤、滋阴种子丸

桑椹性状

干燥果穗呈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柄,长1~1.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个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圆形,稍扁,长2~5毫米,外具膜质苞片4枚。胚乳白色。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

桑椹炮制

用水洗净,拣去杂质,摘除长柄,晒干。

桑椹鉴别

本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1~2cm,直径0.5~0.8cm。黄棕色、棕红色至暗紫色,有短果序梗。小瘦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微,味微酸而甜。

桑椹采收和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桑椹化学成分

含糖、糅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桑椹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和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组成。

桑椹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桑椹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阴不足则关节之血气不通,血生津满,阴气长盛,则不饥而血气自通矣。热退阴生,则肝心无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则聪明内发,阴复则变白不老。甘寒除热,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气而消肿。"

桑椹附方

①治心肾衰弱不寐,或习惯性便秘:鲜桑椹一至二两,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