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疽草

为菊科植物山胡椒菊的全草或叶。
汉语拼音:Qiū Jū Cǎo
别名:白头菜、夜明草(《广西药植名录》),肉桂草、泥鳅菜(《福建中草药》),鱼眼草、茯苓菜(《广西植物名录》)。
英文名:all-grass of Auriculate dichrocephal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rocephala auriculata(Thunb.) Druce[Ethulia auriculata Thunb.]
功效与作用:消肿,解毒,利尿。治小儿外生殖器肿胀,疔毒,喉炎,挫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3-6g。外用:适量,鲜草捣敷。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辛,平。"

蚯疽草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蚯疽草原形态

鱼眼草 一年生草本,高15-50cm。茎直立或铺散,无毛或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10cm,大头羽裂,顶裂片宽大,宽达4cm,侧裂片常1对,稀2对,两面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头状花序极小,球形,直径约5mm,生于叉状分枝顶端,多数头状花序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状;梗长达3cm;总苞片1-2层;花托半圆球形突起,上端平;盘花两性;能育;花冠先端有4-5齿。瘦果扁,有加厚的边缘;无冠毛。花期夏末至冬初。

蚯疽草资源分布

生于原野荒地。分布我国东南部。

蚯疽草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清热利尿。
2.《广西药植名录》:治喉炎,病后虚弱。

蚯疽草附方

①治蚯疽(小儿外生殖器焮肿),小便不利:鲜蚯疽草和冬蜜捣烂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疔毒肿痛:鲜蚯疽草和米稀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贴,日换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扭伤肿痛:干茯苓菜研末,每次二钱,酒送服;另用鲜茯苓菜捣烂调些洒,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④治毒蛇咬伤:鲜茯苓菜捣烂敷伤处。(《福建中草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