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

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体。
汉语拼音:Lù Jiǎo Cài
别名:猴葵,鹿角(《南越志》),纶(《通志》),赤菜(《闽书》),山花菜(《岭南采药录》)。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Pelvetia minor Noda]
功效与作用:清热,消食,化痰。治劳热,痰结,痞积,痔疾。①《食性本草》: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②《日华子本草》:解面热。③《岭南采药录》:消痰下食。治一切痰结痞积,痔毒。以之作海藻酒,治瘿气;以之作琥珀糖,去上焦浮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
性味:咸,寒。①《养生要集》:味咸,冷利。②孟诜:微毒。③《纲目》:甘,大寒,滑,无毒。
用药禁忌:①《养生要集》:食之动嗽。②孟诜:丈夫不可久食,发痢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配伍经验:茯苓地黄砂仁杜仲鹿角土茯苓海马狗肾淡菜鹿肾发菜
相关方剂:复肾散

鹿角菜性状

藻体呈团状,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长6-7cm,有的可长达14cm,主干甚短,有叉状分枝,2-8次,有时可见分枝顶端有长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状突起,使分枝变粗且畸形。固着器锥状盘形。气微腥,味咸。

鹿角菜采收和储藏

春、夏季收获,洗净,晒干。

鹿角菜化学成分

含氮2.36%,可溶盐12.76%,水浸后灰分4.04%,碘0.0043%,氧化钾1.54%,氯化钾2.44%。灰分中含钠、钾、硅、铝、磷、铁、钙、镁、硫、锰、铜、钛、硼;粘液内含甲基半乳糖甙、3,6-去水半乳糖二甲基缩醛、甲基木糖甙琼脂二糖二甲基缩醛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木糖、2-酮基葡糖酸和3,6-去水半乳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又含牛磺酸。

鹿角菜原形态

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个别可达14.5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繁殖时,双叉分枝的顶端膨大,形成生殖托,为纺锤形,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变为近圆柱形或棍棒状。成熟的生殖托为长角形;表面有显着的结节形瘤状突起,使分枝变得粗壮畸形。藻体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着器圆锥形盘状。

鹿角菜资源分布

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的基隆、雷州半岛的硇州岛均有分布。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