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莲

为稀子蕨科植物稀子蕨的全草。
汉语拼音:Guān Yīn Lián
别名:海草
英文名:Widened Microsori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止痛。主风湿骨痛;跌打伤痛;疝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性味:微苦;平
归经:肝经
配伍经验:乳香朱砂沉香茴香吴茱萸血藤鸡血鸡血藤青藤茴香根臭牡丹吴茱萸根土沉香臭草橙子臭牡丹根
相关方剂:沉香顺气酒

观音莲性状

根茎圆柱形,粗短。表面棕色,横断面可见黄白色维管束。叶柄长25-40cm,直径约3.5mm,禾秆色,草质,密被锈色的腺状毛;叶片三角状长圆形,长25-40cm,宽18-30cm,四回羽状细裂,膜质,褐绿色;叶轴及羽轴有锈色腺毛,叶轴中部以上常有1-3枚珠芽腋生于羽片基部。孢子囊群圆而小,近顶生于小脉上。气微,味微涩。

观音莲化学成分

全草含稀子蕨内酯(mukagolactone),稀子蕨素(monachosorin)A、B、C。

观音莲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株高达90cm。根茎横臣或斜伸,粗短,顶部有棕色短腺毛。叶簇生;叶柄长25-50cm,腹面有纵沟,幼时密生棕色短腺毛,后渐脱落;叶轴及羽轴均疏生棕色生腺毛,叶轴上常有一卵形芽苞,褐绿色;叶片膜质,狭卵形或三角状椭圆形,长30-45cm,宽18-36cm,四回羽状细裂;一回羽片10-15对,近对生,有柄,狭卵形,第1对羽片最大,长14-24cm,宽8-12cm;二回羽片约15对,互生,有短柄,狭卵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1.2-2cm;三回羽片8-10对,互生,具短柄,斜长圆形,长6-8mm,宽5-6mm,两侧各有1-2个有尖头的裂片;叶脉羽状,侧脉在裂片内分叉。孢子囊群小,圆形,生于叶背小脉的近顶部,无囊群盖。

观音莲资源分布

生林下或溪边湿地。分布于西南、华南及台湾等地。

观音莲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治刀伤。
2.《广西药植名录》:叶:治跌打,下水,治疝气。
3.《广西植物名录》:全株:清热祛湿,活血散瘀。治跌打。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