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草

为芸香科植物芸香的全草。6~7月采收,阴干。
汉语拼音:Chòu Cǎo
别名:臭艾(《广西中药志》),小香草(《广西植物名录》),荆芥七(《广西中草药》)。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Rue
功效与作用: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小儿惊风,小便不利,泄泻,疝气,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9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塞鼻。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归经:肺;肾;肝;心经
用药禁忌:《广西中药志》:"孕妇忌服。"
配伍经验:乳香朱砂沉香茴香吴茱萸血藤鸡血鸡血藤青藤茴香根臭牡丹吴茱萸根观音莲土沉香橙子臭牡丹根
相关方剂:沉香顺气酒

臭草性状

全草多分枝,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或深裂,长6-12cm,末回小叶或裂片倒卵状矩圆形或匙形,长0.6-2cm,先湍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有钝齿。茎叶表面粉白色或发绿色,可见细腺点,揉之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味微苦。以枝叶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臭草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内含2-壬酮(2-nonanone),2-十一酮(2-undecanone),2-壬醇(2-nonanol),2-十一醇(2-unde-canol),乙酸-2-十一醉酯(2-undecanylacetate),乙酸-2-壬醇酯(2-nonanylacetate),桉叶素(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a,β-菠烯(a,β-pinene),柠檬烯(limonene),樟烯(camph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等。还含生物碱,芸香碱(graveoline),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茵芋碱(skimmianine),6-甲氧基白鲜碱(6-methoxydictamnine),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山柑子碱(arborinine),γ-崖椒碱(γ-fagarine),芸香宁碱(graveolinine),芸香吖啶酮(rutacridone),N-甲基坡拉特德斯明(N-methyl-platy-desmin),日巴里尼定(ribalinidin),芸香里尼定(rutalinidin)和它们的季铵离子,2-[4-(3,4-亚甲二氧基苯)丁基]-4-喹诺酮{2-[4-(3,4-methylenedioxybenzene)butyl]-4-quinolone},芸香酚内酯(gravelliferone),芸香酚内酯甲醚(gravelliferone methylether)。根含芸香吖啶酮氯(gravacridone chlorine),芸香吖啶酮醇氯(gravacridonol chlorine),芸香吖啶酮二醇(gravacridonediol),芸香吖啶酮三醇(gravacridonetriol),异芸香吖啶酮氯(isogravacridonchlorine)。本品又含黄酮类化合物芸香甙(rutin)及香豆精类化合物香柑内酯(bergapten),补骨脂素(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异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芸香呋喃香豆酸乙酸酯(rutamarin),芸香香豆精(rutacultin),芸香呋喃香豆醇葡萄糖甙(rutarin),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潘当归素(pangeline)。?状芸香内酯(chalepensin)。苏北壬酮(suberenon),花椒内酯(xanthyletin),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此外,芸香茎愈创组织培养液中含脱肠草素(her-niari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芸香亭(rutaretin)等香豆精类化合物,白鲜碱(dictamnine),芸香吖啶酮过氧化物(rutacridone-epoxide),羟基芸香吖啶酮过氧化物(hydroxy-rutacridoneepoxide),3,9-二氨基-7-乙氧基吖啶乳酸盐(ethacridine-lactate)等生物碱类化合物。

臭草原形态

芸香 多年生木质草本,高可达1m。全株无毛但多腺点。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至深裂,长6-12cm;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匙形,长1-2cm,全缘或微有钝齿。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金黄色,直径约2cm;萼片4-5,细小,宿存;花瓣4-5,边缘细撕裂状;雄蕊8-10,花开初期与花瓣对生的4枚贴伏于花瓣,与萼片对生的4枚较长,斜出而外露,花盛开时全部雄蕊并列一起竖直且等长;心皮3-5,上部离生;花盘有腺点。蒴果4-5室;种子有棱,种皮有瘤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臭草资源分布

我国南部多有栽培。

臭草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百毒肿,散大疮,理蛇伤。

臭草附方

1.治小儿惊风(《福建民间草药》),鲜臭草五至七钱,酌加开水炖服,一般日服两次。2.治鼻血(《纲目拾遗》):臭草叶捣烂,塞鼻孔。3.治小儿头上小疖(《岭南采药录》),臭草叶捣取汁,和青黛搽。4.治初生儿疝气(《福建民间草药》),鲜臭草三至五钱,酌加开水炖服。5.治蛇,蝎,蜈蚣等毒(《纲目拾遗》),急取臭草叶生食。6.治跌打肿痛(《福建中草药》),鲜臭草叶五钱,捣烂冲温酒服,另用鲜臭草叶捣烂推擦伤部。7.治小儿湿疹(《福建中草药》),鲜臭草茎,叶二至三钱,绿豆三钱,开水泡服。8.治急慢性湿疹(《经验方》),臭草叶,龙胆草,水煎熏洗患处。

臭草药理作用

①解痉作用

全草中所含的总碱有解除平滑叽痊挛的作用(以氯化钡引起离体兔回肠的痉挛),以山小橘碱为最强,崖椒碱及一种哇啉类生物碱次之,茵芋碱及香草木宁碱则更次,效力与罂粟碱相当。对大鼠粤氏括约肌,总碱也有解痉作用,茵芋碱及γ-崖椒碱作用较弱。民间用作解痉剂,主要系由于其中所含的香豆精类,如佛手柑内酯及一种发蓝色萤光的未知物、花椒毒素、挥发油等所致。补骨脂素,异虎耳草素、异欧芹属素乙,呋喃香豆精(化学结构未定)、芳香羟基羧酸衍生物皆对兔回肠有解痉作用。白鲜碱、崖椒碱、茵芋碱、香草木宁碱的混合物对大鼠、豚鼠的解痉作用较单个成分强。

②对于宫的作用

种子的水提取物对豚鼠的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引起流产的成分为挥发油,乃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纤维所致。孕妇堕胎往往引起死亡或出现严重反应,故有人认为流产为全身中毒的结果。对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的收缩,茵芋碱可增强之;而白鲜碱、崖椒碱则削弱之,对自发性子宫收缩则不降低。东茛菪素对药物或激素引起的离体或在位的大鼠子宫的收缩,有解痉作用。补骨脂素对未成熟雌兔,能拮抗雌激素的作用,而与孕激素则有微弱的协同作用;也有报告它对雌性大鼠的性周期并无影响,却能抑制大鼠的精子生成。茵芋碱、白鲜碱、崖椒碱的混合物能降低肾上腺素对豚鼠精囊的作用。

③对皮肤的作用

呋喃香豆精类的佛手柑内酯、补骨脂素、花椒毒素等均可引起光过敏;即注射或内服此等物质,再以长波紫外线或日光照射,可使受照射处之皮肤红肿、色素增加,甚至表皮增厚;特别是花椒毒素,可用来治疗白癜风(每日口服10~40毫克,或注射20毫克,局部以水银灯或日光照射,如此半月至数月)。呋喃与香豆精并无光敏作用,必需二者成线状环形结合后方有效,完整的内酯环也是必需的。本类中以花椒毒素、补骨脂素作用最强。对白癫风治疗有效者,可见局部皮肤中RNA、DNA含量增高,局部的色素增加,在蟾蜍身上曾证明有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黑色素增加;也有人证明花椒毒素能提高大鼠血清铜水平(黑色素之形成需含铜酶,酪氨酸酶)。本类物质对血浆蛋白质并无光氧化作用,但能吸收紫外线。有人报告花椒毒素对"日照射"损伤有保护作用,服用时期较久,皮肤角化层愈厚愈致密,对日光照射也愈能耐受,内服未见严重副作用,日光照射与皮肤癌有一定关系,曾报道花椒毒素等腹腔注射,可使小鼠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癌增加,口服却有保护作用;但口服的保护作用未被证实。在体外,本类物质有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④抗微生物作用

呋喃香豆精类对细菌也有光敏作用:即在这些物质存在时,如同时曝光,可引起细菌死亡,这些化合物本身一般并无抗菌作用。在体外试验中,补骨脂素、花椒毒素(100微克/毫升)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伞形花内酯对布鲁氏杆菌有抗菌作用,补骨脂素如与紫外线同用,可灭活某些DNA病毒及RNA病毒。

⑤其他作用

全草中所含呋喃香豆精,山小橘碱有抗炎及抗组织胺作用。异虎耳草素对大鼠的实验性溃疡有中度的保护作用。茵芋碱对肌肉有麻痹作用,累及心肌可引起哺乳动物的血压进行性下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