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颖果。
汉语拼音:Dà Mài
别名: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目》),饭麦、赤膊麦(《医林纂要》)。
英文名:Barley
功效与作用: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性味:甘咸,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用药禁忌:《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
配伍经验:甘草陈皮人参干姜白术神曲茯苓生姜厚朴麦芽木香当归附子豆蔻半夏地黄黄连麦冬枳壳三棱
相关方剂:草豆蔻丸大麦糵丸祛疳消食丸大温脾丸、养心安神膏、五味粥、加味参蛤散、瓜蒌大麦饼还精地黄丸健脾人参丸

大麦性状

果实呈梭形,长8-12mm,直径1-3mm。表面淡黄色,有1条纵沟。质硬。断面粉性,白色。气无,味微甘。

大麦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节,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有花1朵,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芒,长仅8~14毫米;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光滑,具5条纵脉,中脉延长成长芒,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与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与内外稃愈合,罕有分离者,颖果背有沟。花期3~4月。果期4~5月。

大麦资源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大麦各家论述

1.《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2.《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3.《崔禹锡食经》:主水胀。4.《本草拾遗》:调中止泄。5.《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6。《本草衍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大麦附方

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大麦药理作用

大麦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应用,能促进化脓性创伤及顽固性溃疡愈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