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黄卷

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
汉语拼音:Dà Dòu Huánɡ Juǎn
别名:大豆卷(《本草经集注》);大豆蘖,黄卷(崔禹锡《食经》),卷蘖(《食疗本草》),黄卷皮(《本草图经》),豆蘖(《纲目》),豆黄卷(《长沙药解》),菽蘖(《本经疏证》)。
英文名:dried black soybean sprout
功效与作用: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治湿温初起,湿热不化,汗少,胸痞,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湿痹,筋挛,骨节烦疼。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捣汁;或入散剂。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肝;胃经
用药禁忌:无湿热者忌用。
配伍经验:豆黄茯苓甘草当归干姜人参山药肉桂白术黄芩桔梗薏苡仁防风柴胡牡丹皮地黄川芎白芍麦冬杏仁
相关方剂:薯蓣丸牛黄清心丸大豆丸、天门冬大煎、除湿解毒汤大山蓣圆南岳魏夫人济阴丹立生酥葵膏蚕矢汤大防风丸

大豆黄卷性状

种子椭圆形或肾形,稍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0.5-1cm;质脆易断。也有少数未发芽的种子,种皮完整。气无,昧淡,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大豆黄卷炮制

大豆黄卷:取黑大豆洗净,浸泡至外皮微皱,捞出,置竹箩内,上盖湿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发芽;至芽长1cm时,取出摊在内,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防止脱壳),再行晒干即成。制大豆黄卷:取大豆黄卷置锅内,加入用淡竹叶、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至药汁吸尽后,取出晒干(每大豆黄卷100斤,用淡竹叶20两,灯芯草10两)。

大豆黄卷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g.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热20min,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吸取20μl点样。以脯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胺坡作对照,点于硅胶G(青岛)板上。展开剂:Ⅰ.正丁醇一醋酸-水(3:1:1);Ⅱ.酚-水(75:25)作双向展开,展距10cm。用1%三酮丙酮液喷雾后,于105℃烤5min。样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可见紫红色斑点。

大豆黄卷化学成分

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另含钙、钾、硅等。此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

大豆黄卷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大豆黄卷各家论述

1.《本草汇言》:大豆黄卷,活血气,消水胀之药也。蓐妇药中多用之,有行瘀血之妙也;水肿方中多用之,有行水之功也。仰思前古治湿痹久着与筋挛膝痛,皆血与水气之所结也。《局方》牛黄清心丸,用此以去风痰,解烦郁,通心气,安神明昏乱,亦借此开通发越之意云。

大豆黄卷附方

①治水病,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大豆黄卷(醋拌炒干),大黄(微煨去皮)各-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临卧时,煎葱、橘皮汤调下,平明以利大肠为度。(《圣济总录》大豆散)

大豆黄卷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2.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性感冒、流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