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汉语拼音:Cì Wei Pí
别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英文名:Hedgehog Hide, Hedgehog Skin
功效与作用:化瘀止痛;收敛止血;涩精缩尿。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便血;肠风下血;痔漏;脱肛;遗精;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5-3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味苦;涩;性平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配伍经验:乳香槐花蜂房槐角榼藤榼藤子当归枳壳麝香赤芍没药苦参血竭、牛角、猪牙皂贯众皂角刺甘草茯苓黄芩
相关方剂:独角莲膏、痔漏内消散、桃白皮散、猬艾丸、胎元七味丸、神效猬皮散、胃安散、皂角煎丸、收痔丸、五退还光丸

刺猬皮性状

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刺猬皮炮制

炒刺猬皮: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刺猬皮,炒烫至黄色,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刺猬皮化学成分

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刺猬皮原形态

1.刺猬,体形肥短,体长16-27cm,体重400-900g。头守而吻尖、眼小,耳短,其长度不超过周围的刺长。体背面及两侧密生尖刺,刺粗而硬,四肢短小,爪较发达,尾短。刺猬脸部色较深为褐色。全身的尖刺颜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一为纯白色,为数较少。一为基部白色或土黄色,中间棕色或黑褐色,尖端又为白色,因而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腹面及四肢有细而硬的白毛。四足浅褐色,尾上也覆有白毛。

刺猬皮资源分布

主产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刺猬皮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刺猬皮附方

①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刺猬皮药理作用

本品有止血作用和促进平滑肌蠕动作用。

顶部